上次提及《春秋乡志》时,王老师详细阐述了舒城方言的一些特色词。关于其中一个发音为“gei”的词汇,我认为应是指“割”的变音。举例来说,当我们说“打嗝”时,实际上发音为“打gei ”或“打饱gei ”,而“扯谎”则常说成“chei”谎等。对于发音为“wang”的字,我理解应为“上”字的变音,如描述重量时说的“这块肉重2斤wang毫”,实际意味着稍重一点。
王主编对于舒城方言的理解与分析极富洞见。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体现,在我们的口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土话以其浓厚的地域性和乡土气息,成为地方志书中的重要内容。回顾嘉庆《舒城县志》对方言的记载,虽未作详尽的记录,但在光绪年间的县志中,已有了“方言”这一专栏,并收录了部分方言字词。
如“衁”(huang),常用于描述鹅鸭之血;“絮絮”,用于形容物咀吮的动作;“伢伢”,指代小儿;还有“吃氽氽”,在舒城方言中常用来形容某个动作与“扎猛子”相似。随着普通话教育的普及,许多年轻一代可能已经忘记了这些土话的准确表达方式。
现在,我将进一步补充一些舒城方言中的字词及其发音和含义:
1. “拃”,发音为zha(一声),表示中指与拇指平放于桌面之间的距离。例如,我们常说某物宽度或长度与“一拃”相当。
2. “庹”,读作tuo(三声),但在舒城方言中常变音为“特”。一庹的距离即两臂左右平伸的长度。如,“这根扁担有两庹长。”
3. “潽”,读作pu(一声),表示水或汤等液体沸腾溢出的情况。当锅盖未盖紧时,我们常说“饭汤都潽出来了!”
4. “渳”,发音为mi(一声),这个词的解释请大家参考具体语境或咨询舒城方言研究者。例如,可能会用到的情景是描述一个人总是沉醉于某项活动中。
5. “搊”,读音为cou(一声),用来形容用手帮助支持或推拉的动作。当面临无法轻松翻越的障碍时,会有亲友从背后扶持。
接下来还列举了一些带有特定方言读音的词... ...... (余下的词汇依次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