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览
视频平台|Bilibili|春节
在我身处异国他乡的第六个除夕夜,我并未沉醉于当地春晚的盛况,而是选择了观看Bilibili上独树一帜的“拜年祭”。
简单来说,“拜年祭”就是一场长达数小时的网络盛宴,无实体的舞台与观众,却能通过网络直播及后续点播的形式,将节目一一呈现在广大用户面前。这些节目是由B站上才华横溢的UP主们倾力打造的精品内容,涵盖了动画、鬼畜、歌舞、音乐等多种类型。
自2011年起,“拜年祭”已然成为B站的传统节目,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与期待。今年的拜年祭直播期间人气峰值高达3772万,而观看回放的次数更是预计将达数千万。
虽然有人将“拜年祭”与春晚相比,但这并不会引起B站用户的不快。实际上,我眼中的这场盛宴更接近于80年代初的春晚——那时,“春节联欢晚会”更多地是人们的欢聚时光,而非承载过多庄重的意义与功能。
对于真正的“联欢晚会”而言,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共享的体验。通过高水平的文艺创作,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回顾过去,为新的一年祈福。
B站的“拜年祭”正是这样一种被年轻人所珍视的共享仪式,逐渐融入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B站“拜年祭”,那便是“共享”。
当一首甜蜜的歌曲响起时,弹幕中的“ffffff”刷屏不断,只有懂梗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共享的快乐。
共享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艺术表达与文化认同上。鬼畜、Vocaloid、宅舞、国风……这些在B站上广受欢迎的表达方式,构成了拜年祭的核心内容。我记得尤其喜欢的一档节目,是虚拟偶像洛天依演绎的京韵大鼓,结合了复仇者的故事元素。
节目中充满了人们对共同记忆的分享。每年的“拜年祭”都会回顾前一年的精彩瞬间,唤起观众的回忆。此次还特别纪念了离开我们的两位重要人物:金庸与斯坦·李。
在节目间隙,知名UP主的拜年环节更是拉近了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些UP主仿佛是我们共享的老朋友,大家在弹幕中与他们互动,也间接地向彼此问好:我也是ta的粉丝。
若说上述是表面的共享,那么B站“拜年祭”更深层次的共享则是在情感层面。这里了众多处于人生同一阶段的年轻人,他们有着相似的喜怒哀乐。从混剪视频到各类节目,我们都能感受到那股属于年轻人的情感基调:勇敢追梦、不畏失败、一直向前。
混剪视频的台词
从观众的弹幕中可以看出,“希望考上好大学”似乎是出现最多的愿望。这种共享的情感与愿望让“拜年祭”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在用户的积极参与中——无论是创作视频、发送弹幕还是共同泪目——B站为用户营造了强烈的归属感与连接感。许多用户会关心这个“小破站”的运营状况,纷纷表达对平台的热爱与支持。
这一切都传达出一个信息:B站是我们的家园。
回溯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观众津津乐道的细节是顺应点播要求播放了被禁歌曲《乡恋》。当时的导演黄一鹤回忆道,许多观众来信称赞是“自己的电视台”。在当时,“自己的”是最高的赞誉。而B站的“拜年祭”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是年轻人的联欢,是大家共享的仪式。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