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古诗五首:岁末欢聚庆团圆
农历新年的前夜,传统称为“除夕”,这个词汇已经成为了人们迎接新年的重要标志。除夕之夜,是传统迎年时段的,人们欢聚一堂,庆祝新年的到来,气氛热烈振奋。
那么,除夕的起源是什么呢?为什么叫“除夕”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
除夕的“除”字,最初与台阶相关联。在原始社会,聚落的中心往往拥有平整土地和台阶,常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上古时期,人们信奉各种神灵,认为疾病和灾难都是鬼神作祟所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人们通过祭祀和仪式来驱除灾难、祈求福祉。这种仪式逐渐演变成了“逐除”,即在特定场所驱逐神鬼灾难。
随着时代的变迁,除夕的仪式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原始部落时期,这样的仪式非常频繁,虽然现在的考古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频率,但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中窥见一斑。
到了夏朝,岁首在农历元月,立春前和新年前都会有这样的仪式。而商朝的年首在十二月,除夕的庆祝更为盛大。周朝则因农耕文化,更加强调立春的重要性,于是立春前的巫祭仪式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汉朝的历法,一年岁首定在了农历元月一日,迎春和迎年的仪式都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时,官方的迎春迎年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尾举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除夕。
此时的“除”,除了神祇台阶的含义外,还有除旧迎新、岁时转换的含义。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喝屠苏酒,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南北朝时期,民间在腊月八日会举行腊鼓傩祭,驱除鬼神。而唐朝宫廷中,大年三十会有御前侍卫表演的傩舞,以应除夕除日之“除”。
无论是古时的祭祀仪式还是现代的庆祝活动,除夕都是传统旧年和新年的交接点。人们以通宵不眠、载歌载舞的方式迎接新年,不仅体验新年到来的美好时光更是屏障过往不吉、迎接新春的最好方式。
在这美好的夜晚中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感受到古人对除夕的深深情愫。
“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描绘了南梁时期一对夫妻在除夕之夜的守岁情景欢乐、温馨而充满期待。
“岳州《守岁》”则展现了唐朝湖南地区的过年氛围热烈奔放具有地方特色。
而“宋 · 郑望之 《除夕》”则传达了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喜悦之情。
通过这些古诗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除夕的热爱和期待从未改变。除夕不仅是时间的节点更是家人团聚、欢乐庆祝的时刻。
如今我们依然保留着除夕的传统习俗燃放烟花爆竹、吃年夜饭、喝屠苏酒等。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家人的关爱和祝福。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初心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共度每一个欢乐祥和的除夕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