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之晨
孟浩然(689年-740年)乃襄阳之才子,亦为唐代之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孟襄阳”。其未曾入仕,故亦称“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世唐朝,早年志向远大,然而在仕途受挫、失望之后,他仍能保持自我尊重,不随波逐流,选择隐居山林。他曾经在鹿门山隐居,同时也曾漫游于吴、越、湘、闽等地。当他晚年被召为从事时,与王昌龄相聚甚欢,然而不久因病离世。
孟氏的诗篇存世两百余首,以五言为主,其中尤以五律和排律为多。他擅长运用格律严谨的形式来描绘山水风光,其诗在当时享有盛名。他的作品从初唐流行的咏物、应制等题材中脱颖而出,成功展现了生活的某些真实面貌。
《春晓》便是他的杰作之一。此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情景,一语道出人们在春天里的香甜睡梦,不知不觉天已破晓。醒来时,处处可闻鸟儿的欢鸣。诗中述及春夜的风雨之声,不人思索那被风吹雨打落下的花朵究竟有多少?
诗中“春眠不觉晓”一句,意指春天的夜晚人们睡得香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处处闻啼鸟”则形容鸟鸣声此起彼伏,充满生机。“夜来风雨声”唤起人们对春景的关注与联想。“花落知多少”更是对春天无常的淡淡哀怨与感慨。即使花朵凋零,它们也并非就此消逝,而是化作护花的红泥,孕育新的生机。
这首五绝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春晓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春光和美好事物的无比热爱,更给读者带来了无尽遐想与深思。通过人、鸟、风、雨、花等元素,诗人巧妙地展现了春天的可喜可爱之处。整首诗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让人在享受春光的也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