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新春佳节还有两个月的光景,传统习俗已然在乡村匠人的忙碌中重现生机。
在这个小小的车间里,工匠们正在编织、缝合、装笼、粘贴,红火的场景令人想起旧时的过年氛围。“这一批是给江苏客户的订单,得在两周内完成发货。”本改性指着周围的繁忙景象说。
自清末民初起,本庄的灯笼制作就代代相传,至今已到第四代本改性的手中。挂起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即便是在初冬时节,工厂内也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气息。
百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改性的小院里,或许是因为传统习俗的缘故,种满了翠竹。
作为的传统工艺品,中式灯笼拥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正月上辛日点灯祭祀太一神。从此,正月十五挂灯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并逐渐成为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喜庆元素。
“咱们这儿还有个传说,说姜子牙当年在岐山封神后,因没有自己的位置,就在人们有喜事时帮忙。大年三十众神归位,姜子牙便在灯下守夜。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点燃了灯笼。久而久之,过年挂灯笼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本改性解释道。
2019年,本庄灯笼荣幸地被列入许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一技艺最早由本改性的曾祖父在清末民初从开封带回乡村。
“当时社会,百姓生活艰难,我曾祖父便从开封学来了扎灯笼的手艺。我这一脉传承下来的正是这门技艺。如今,全村只剩下我这一位传承人了。”本改性介绍道。
房子般大小的灯笼
传统的中式灯笼制作过程包括编织、缝合、装笼、粘贴金条等多个工序。
编织骨架是灯笼制作的开端。工匠们使用竹条搭建框架,用细线固定形状。灯笼的蒙皮则用宣纸或红布制成,上面可以绘画或书写。接着将蒙皮套在骨架上,贴上金条纸进行装饰。最后镶边、装盖、底座一应俱全,一盏喜庆的红灯笼便大功告成。
“过去我们在灯笼里放蜡烛座和红蜡烛,如今许多灯笼都已通电。”本改性说道。
19,本改性回到家乡重拾祖传的手工灯笼制作技艺,并创立了如今的灯笼厂。他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类灯笼加起来近40种,无论是马转灯、大红灯笼还是宫灯,只要你能想象得到的,我这儿都能制作。”本改性自豪地表示。
其中尤以宫灯最具特色。它融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如狮子、龙灯、花船等图案经过精细雕刻和切割与高超的光学原理相结合呈现出别样的光彩。
除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外本改性也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尽管大客户仍偏爱传统的红灯笼但我的红灯笼已经远非昔日可比。”他笑着说。
他曾制作过的一盏巨型灯笼高度近3米直径达6米仿佛一座房子般大小。
“这是为郑州一位客户定制的办公楼前装饰。”谈到这盏灯笼时本改性的眼中闪烁着自豪,“当时我特意挑选了适合的竹子最终制作出的成品与开国大典时门城楼上的大灯笼相媲美。”
“让传统手艺焕发新光彩”
除了是灯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本改性还是河南省内少有的庆典灯光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