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作为我国首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其体例周详、论旨精深,被清人章赞为“体大而虑周”,这一评价恰如其分。自魏晋时期起,我国文论逐渐形成专门名家,至南北朝时,文学繁荣景象已然显现,而刘勰的这部论著堪称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之作。
在文学创作中,《神思》篇被置于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它所探讨的问题核心是艺术的想象。
作家在创作时能静心凝思,思维贯通古今,实现时间的跨越与空间的拓展。在吟咏之间,仿佛能吐纳出如珠玉般悦耳的声音,眉目之间又能展现风云变幻的景色。这种艺术构思的情境,展现了想象的力量与文学创作的魅力。
刘勰在本篇明确界定了想象的概念,引用《庄子·让王》中的句子来解释“神思”,即心意虽在江海之上,却能关注到魏阙之下的事物,这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思维活动。
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对眼前事物的刻板描摹,而应加入想象的元素,使文章更加生动有感染力。例如,莫言在《生死疲劳》中通过动物的视角讲述农村的苦难与挣扎,给予读者新颖而深刻的感受。
刘勰强调,想象并非凭空产生的主观冥想,而是基于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感受。他将想象活动置于现实的基础上,认为艺术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思理之妙在于神与物游,作家的思维活动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出文学作品。每位作家的天赋才能和运思行文的速度各不相同,这取决于他们的才能禀赋和作品的大小规模及体裁特点。
以司马相如和杨雄的创作实践为例,他们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都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艰辛与不易。即便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如李白,其佳作也是建立在细致观察、丰富想象和真切感受之上的。
要构思出精妙的作品,需要平时努力学习与积累。广泛研读各类作品以洞察事理,培养才能;斟酌具体的词语进行练习以使表达更加精炼。从构思立意到遣词造句都不能马虎,必须脚踏实地进行练习。
读者当以此为借鉴,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郭绍虞《历代文论选》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