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玄妙,常显于仁心之中,而仁心之源泉,又发于孝行之上。
孝道之深邃,非言语所能尽述,真正孝顺之人,其行迹自然流露,不在于言语之表。
有学生曾言:“人之为人,若能孝顺并友爱兄弟,那么犯上作乱者自然鲜少。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稳固则道路自然通畅。孝顺与友爱兄弟的行为,即是仁的根本体现!”
《论语》之篇章,初见‘道’、‘仁’与‘孝悌’的交织。于“学而时常习之”一章中,我们明白了儒家对修身成君子的重视。虽然提及修身常让人感到其为一个宏大之概念,但儒家经典在此为我们指明了路径。追求大道者,必先领悟仁心;而欲得仁心,则需从孝行开始。在空间上,儒家认为道以孝悌为基石;在时间上,道之成就亦从孝悌中萌发。那么,为何儒家如此看重孝悌呢?让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理解“道”这一概念。老子在《道德经》首章所述,万物皆由道生,道无法用言语来描述,也无法用思维来揣摩。之处处指向“自性”,自性超越二元对立,非空非有,世间万物皆为自性幻化。《太乙金华宗旨》阐释:自然即道,一元神与一性而已。自性即道,道亦为自性。无极生太极,太极图象征阴阳对立统一,可见道与自性无极之境。
接下来我来说说“仁”。为了阐释仁之含义,我们不得不提及阳学。阳学可概括为三个字:致良知。万物源于道,人也同样如此。虽然道不可见,但人因道而生,故人身上必有道之痕迹。这痕迹即为“良知”。人人皆有良知。阳明曾言:“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犹如人判断是非的天平,是先天遗留于人后天中的一点火种。良知评判是非善恶时带有倾向性。当我们依良知时,常展现出光明美好的一面,如感恩、施舍、助人、救人等。
儒家将良知评判善恶所倾向之面称为“仁”。仁即生生之力。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是这世界的生命力所在。试想若世界之人相互无度,万物将毁。再观苹果一物,内有果仁,果肉与果皮皆由果仁所生发。苹果源于道,内含仁心,外呈圆融之态。由此我们可以体悟“道”之体。儒家极重“仁”。
仁为良知之自然倾向,良知与道相通。至此我们已经明白了仁之大意。那么为什么儒家认为要从“孝悌”开始谈仁呢?人生在世首要之恩莫过于父母之恩。人们自然爱护自家亲人这是人的天性也是动物的本能。无需他人便知爱自己父母家人这正是良知作用下天然的良能。只要良知未泯则人人皆有仁心。当仁心与外在世界接触时爱便自然生发。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皆为仁之所发因为人们对“孝悌”最早接触且体会最深。故圣人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寻找良知的捷径即从孝悌开始。通过孝悌我们可以得到良知的一点真光然后将此光扩大至社会良知逐渐显现天下大同之道即可贯通如此则何来犯上作乱之理呢?
由此可见圣人之学乃是由天道而下合乎人性以此来抓住了事物之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