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时起,浏览朋友圈的人数逐渐稀少,有的人甚至将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仿佛给彼此的情感交流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当你尝试打开他人的朋友圈,却只见空空如也或者仅一两天的内容,这种陌生感不禁油然而生。
面对朋友圈的“三天可见”,我们应学会尊重与理解。对朋友进行细致的分类,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以免影响了彼此的心情和友谊。
昨日午后,手机铃声响起,我拿起手机查看,发现有人申请为好友,附言是“同好文字”。我乐于与文字爱好者交流,于是便通过了他的好友请求。
这位新朋友是一位北方汉子,他透露自己从事文字工作已十多年,并多次在各类媒体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他对文学充满热情,写诗时字句酣畅,洋洋洒洒。我们聊了十几分钟,因工作原因便结束了对话。
夜幕降临,我想探访文友的朋友圈,期待看到他的诗作。他的朋友圈同样设置了“三天可见”,仅展示一张风景照片。既然以文会友,为何不展示自己的文字?若仅求自娱自乐,那添为好友的意义又何在?
我查看了微信通讯录,发现其中有五六个朋友也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删除了这些未曾交流过的朋友。既然彼此陌生且无交集,何不眼不见为净,删除他们,就当从未相识。
过去,亲朋好友的热闹在朋友圈中常见,如今却多见“三天可见”。尽管感到疏远,但我明白这是他们的选择,我应尊重便是。
面对熟悉的人设置朋友圈为“三天可见”,我会好奇发问。大部分朋友表示,他们只是想保持一定的隐私,不希望过多自己的生活动态。我理解他们的顾虑,毕竟生活压力大,工作繁杂。
与朋友的交往中,若遇对方设置“三天可见”,我们可以选择以其他方式保持联系,如直接聊天或小聚。尤其是对于亲密的人,现实中的关怀胜过网络上的点赞与评论。
生活中总有些朋友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工作上的伙伴,即使他们的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联系。
人都是要面子的,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或许是维护自尊的一种方式。也许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那么,你遇到设置“三天可见”的朋友会如何应对呢?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朋友圈的功能是个人自由的体现,我们不必过于在意。只要朋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便足矣。重要的事情,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便足以沟通。
朋友圈的设置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予以尊重。在人际交往中,真正的情感不依赖于朋友圈的展示,而在于日常的交流与现实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