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谙行动之道者,其行迹轻灵不著痕迹,能言善辩者话语如丝无瑕。其谋事布局之巧,无需外在工具即能举重若轻,轻松施展其才。对于门扉之闭,无需门闩亦可固若金汤;对于绳索之绑,无需绳索却能使人难以解围。
故而,圣者擅长发掘并利用人的长处,因此世间无无用之人。他们让万物各得其所,故而无无用之物。这即是遵循"道"之智慧所带来的福祉。
真于驭人者,是驭人之术的引领者,常被尊称为师。相较之下,不善于驭人者则成了此道中的被引者,虽可视为资,但重要性亦不可忽视。师与资的差异无需特别强调,虽看似深藏不露,实则是大智若愚的至理。
本章核心要义在于:真正高明的人,往往以低调的姿态示人。
再进一步阐述,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当某一元强至极致时,便会显现出对立的另一元之特质。这亦体现了二元相互转化的自然法则。
请看这一段话:“无痕,言说无瑕;计算无需筹策;封闭无需锁钥而难开,捆绑无需绳索而难解。”若以世俗的眼光去评判那些卓越之人,或许会令人感到失望。因为高明的行家从不显山露水,其卓越之处往往不为人所察觉。”
此道理适用于任何情境,恰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寓意。
再观“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救物,故无弃人无弃物。是谓袭明。”之意,切勿小觑那些看似平凡的人。圣者总能发现并善用他人的长处,因此世间无弃人、无弃物。
三版差异略述如下:
王弼版强调:“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却似大迷,实为妙道之要义。
河上公版与之相似:“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同样传达了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的智慧。
帛书版则有新的解读:“善于识人用人者,可视为识人之师;不善于此道者,则成了此道中的被引者。”此版强调了道之公正无私,不贵其师之才,亦不偏爱其资之用。
对于结尾句“唯智乎大迷,是谓妙要”的不同理解,我查阅多方资料并结合自身理解认为:此句并非指自以为聪明却被迷惑所蒙蔽,而是指真正的智慧往往看似平凡甚至有些“迷惑”,实则是通向真正要义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