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作为《朝花夕拾》中的收官之作,体现了鲁迅在文坛上的叙事才华。在这部散文集中,以人物命名的文章仅此两篇,它们分别是《藤野先生》与《范爱农》。这足以看出,在1926年以前,范爱农与藤野严九郎在鲁迅心中的分量。
鲁迅与范爱农的初次交锋,源于彼此的误解与不屑。他们的三次“恩怨”纠葛,通过倒叙、补叙、插叙的手法被详细叙述。
初次交锋起因于“绣花鞋”。当范爱农等一行人抵达日本,作为“长者”的鲁迅受邀迎接。他们的行李被日方检查时,一双绣花鞋引起的让鲁迅感到屈辱。范爱农目睹此景,心中生疑,为后续的争执埋下伏笔。
第二次交锋发生在“乘火车”的场景中。当时,众人行李检验完毕后需坐火车继续前行。范爱农他们互让座位,而闹出的笑剧被鲁迅看在眼里,再次引发了不满。范爱农见状心生芥蒂。
第三次交锋则是关于“发电报”的争论。徐锡麟的消息传至日本,留学生们意见不一,是否发电报痛斥满清无人道成为分歧点。鲁迅与范爱农在此事上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三次交锋后,两人各自心存芥蒂。直至前的一年,机缘巧合下两人在友人的饭局上重逢。他们互相揭开心中的误会,开始相互理解。
重逢后的范爱农,生活困顿,居无定所。他穷困落魄的形象与当初的傲慢形成鲜明对比。鲁迅深感惋惜,并为其一己私见而反省。
此后,鲁迅与范爱农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即便在时局中亦不离不弃。两人经常共饮,共叙友情。范爱农虽处境艰难,但精神上却保持着高洁。他在绍兴师范任监学时,虽处境拮据但仍积极乐观。
然而世事多变,因报馆案鲁迅离开绍兴赴南京谋职,范爱农也失去了监学的职位。他又回到了以前困顿、漂泊、悲观的生活状态。
范爱农这样的小知识分子在时局变动中难以适应社会变革。他们既无法迎合世俗的价值观,又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他们的生活困苦、精神压抑、内心痛苦。他们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小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范爱农》一文中对范爱农之死产生了:鲁迅深感痛惜之余亦对其死因心存疑虑,“疑心他是”。因为范爱农擅长游泳,不易淹死。
其实,鲁迅写《范爱农》不仅是对逝去友人的悼念,更是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反思。他悼念的不只是范爱农一个人,更是那个时代所有正直、清醒却无法施展抱负的小知识分子。
从《朝花夕拾》到《野草》,《彷徨》再到后来的文学创作之路都充满了孤独与彷徨。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定地用笔杆子去战斗。他深知在反抗绝望的道路上自己永远不会孤单因为过去的朋友如范爱农会一直在心中呼唤他。
《范爱农》不仅是鲁迅对过去友情的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