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崔文、刘远怀探访记
自郑州市成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以来,随着部门的宣传推广,市民对垃圾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仍然存在许多困惑与疑问。
近期,河南商报记者深入市民家中及各公司,进行实地探访,以了解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市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问题一:社区垃圾桶未分类
在走访郑州市利海·托斯卡纳小区时,记者发现大部分居民家中并未进行垃圾分类。有居民表示:“尽管我们听说过垃圾分类,但楼下的垃圾桶并没有分类的标识。我并不清楚该如何将不同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小区内垃圾桶使用情况也是类似的情况。
郑州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尽管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来推动此项工作,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郑州市中心城区仅有一部分小区完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招投标工作。
问题二:垃圾分类名称混淆
随着垃圾分类宣传的深入,市民面临着众多不同的垃圾分类名称。如厨余垃圾、湿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等叫法让市民感到困惑。不同城市对垃圾分类的称呼也存在差异,如上海、郑州、杭州等地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
虽然具体的分类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回收和环境保护。市民需要更加清晰地了解各类垃圾的名称和定义。
问题三:写字楼内缺乏有效分类
在经开区某写字楼内,记者发现办公大厅内只有一个垃圾桶供员工使用。该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知道应该进行垃圾分类,但由于管理上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实施。”这一现象在其他一些写字楼中同样存在。
物业和部门需共同努力加强写字楼的垃圾管理,并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措施。
问题四:路旁垃圾桶分类不明
对于街头遍布的垃圾桶,许多市映他们对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概念并不清晰。而垃圾桶内的垃圾种类也没有明显的区别。
为解决这一问题,郑州市相关部门已下发通知,计划更换路边垃圾桶的标识和名称。这将对市民的垃圾投放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题五:对垃圾分类动力不足
有市民表示,将垃圾扔进垃圾桶是日常习惯,而进行垃圾分类似乎难以形成习惯。也有市民质疑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所在。
事实上,每一种垃圾都是经过开采得到的资源。不注重垃圾分类和节约资源,就等于在浪费我们的未来。部门和环保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市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虽然郑州市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市民以及社会应共同努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发展。
从国际视角看,其他在面临“垃圾围城”问题时也曾展开以垃圾分类为主的处理方式。这表明有效的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洁还能减缓社会压力。
我们应更加重视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