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闻汪曾祺老先生的《昆明的雨》备受赞誉,起初我心中不以为然,心想雨有何可书写的呢?若我写本地的雨,大概也只是描绘“夏季雨水频繁如倾盆,秋季阴雨连绵数日”等常见之景。
出于好奇,我翻阅了汪先生的作品,细细品味,方知雨亦可写得如此美妙动人。
汪先生在文章开篇并未直接描绘雨,而是描述了友人索要的一幅画,画面展现的是昆明特色。他以画笔描绘出仙人掌倒挂而花盛开的景象,左下则画了青头菌和牛肝菌。画中还题字道出昆明仙人掌的顽强生命力和雨季的湿润气息,以及雨季特有的菌类。
此后,汪先生才开始叙述昆明的雨季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菌类、杨梅、缅桂花,以及与友人雨天悠闲品酒的画面,皆在他的笔下跃然而出。
昆明雨季的菌子种类繁多,汪先生详细描述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枞、干巴菌等,不仅描绘了它们的外观和味道,还指出了与哪些食材搭配更为美味。读来并不觉得繁琐,反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笔下的杨梅色彩鲜亮,让人垂涎欲滴。描述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时,他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在雨季,缅桂花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使得人们的心情都变得柔软起来。想象着在雨后漫步,被雨水的缅桂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实为一种享受。
还有那与友人在雨天共饮的场景,看雨滴落下,欣赏屋檐下静立的鸡群,以及院子里盛开的木香花。这些细节让人难以忘怀。
汪曾祺被誉为“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散文清新隽永。而《昆明的雨》则给人以清新淡雅、充实的感觉。我们不仅了解了昆明的雨,还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阅读《昆明的雨》让我在散文创作上也有所领悟:写文章不应只针对题目进行简单描述,而应运用发散性思维,将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事都融入其中。这样的文章才能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其实,《昆明的雨》中关于雨的直接描述并不多,但正是这些简短的描述让我们对昆明的雨季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其特点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
这种对事物的细致描绘和巧妙组合正是好文章的魅力所在,令人读后心生向往、回味无穷。
《昆明的雨》不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种艺术享受。
这样的佳作令人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