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文字焕发新生机
古老的故事
重获新生命
古今交织,魂魄相融
阅读古籍,虽为古人之作,但总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
昔日,清代学者戴震自修古籍时,面对泛黄的纸页,常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悟出了学文字、明词汇、究道理的路径。戴震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全面理解的文字学问,必须深入研究如东汉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
戴震天资聪颖,他所领悟的道理后来得到了证实。
训诂学大师陆宗达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其国学大师黄侃老师以独特的方式教导他。黄老师给陆宗达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并要求他加上标点。陆宗达依言而行,多次交上作业后,黄老师对他的学习成果给予了肯定。
多年后,陆宗达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表示,正是当年对《说文解字》的深入研究,使他在之后的学术道路上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说文解字》的诞生与价值
《说文解字》作为第一部字典,凝聚了东汉学者许慎的心血。他认真解释了9353个字的意义。这本书经过20多年的琢磨与完善,最终在汉安帝建光元年被许慎进献给。
许慎倾注大量心血撰写此书,旨在纠正当时人们对古籍字词的误解。他运用六书理论,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对文字进行系统解释。
许慎的解释深入浅出,不仅注重字形分析,还旁及音韵与训诂。比如“潘”字,除了作为姓氏外,许慎解释为淅米汁,即淘米水。这一解释不仅有趣,而且揭示了淘米水在古代的实用价值。
《说文解字》的影响深远,不仅在文字的解析上具有重要价值,还为后世的字典编纂与检字提供了重要方法。虽然许慎在解释某些字时有所“偷懒”,将意思相近的字归为一类,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汉字学习的重要资源。
深入理解古籍的钥匙——《说文解字》
要真正读懂古籍,《说文解字》是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字的形义关系,还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
学习资源推荐
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说文解字》的读者来说,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最具权威性的注本之一。该书详细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则,并多有创见。《说文解字通论》也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目,该书逐个讲解《说文解字》全部540个部首,并善于运用出土古文字材料来印证或纠正书中的内容。
出版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