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场偶然,我在海边峭壁旁遇见了一片苍翠的松林。在无垠的岁月里,松树因海风磨砺,身姿愈发蜿蜒,曲盘交错,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古书《王云梅舍记》中有言:“在其居所堆土成山,遍植梅花百株,与松树、修竹共度严寒岁月。”这些松树在传统寓意中,具有坚韧不屈的傲骨精神。事实上,我国的松树种类繁多,共有二十余种,作为常绿乔木,四季常青。古时人们习惯将松树与柏树相提并论,统称为“松柏”。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言:“经过寒冷的岁月,方知松柏后凋的坚韧。”
在的传统文化中,松树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意义,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象征。如魏晋时期的礼,被誉为“如劲之风,谡谡有节”。和峤在世时,人们赞其“如千丈松般挺拔”,其去世后,更有人恸哭其“峨峨如千丈松崩”。嵇康,作为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与阮藉等人并称“竹林七贤”。山公形容嵇康时说:“嵇叔夜为人,如孤松独立,其醉态则如玉山将崩。”
曾以《咏松》一诗表达对松树的赞美:“大雪重压青松身,青松挺拔且直。待到雪化春来时,方显其高洁。”这种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自古以来便深深打动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纷纷以诗为媒,以墨为介,让松树成为精神文化中优秀品质的象征之一。
回顾历史,画作中展现松树的大家也屡见不鲜。例如:
宋代的李唐所绘《万壑松风图》,
马远的《岁寒三友》,
李成的《寒林平野图》,
吴镇的《双松图》,
以及沈周的《苍松片石图》和石涛的《图》等。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松树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