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画中“包饺子”场景与饮食文化的深度探究
《宴飨万年:饮食文化史探微》
著者:王辉
出版社:广西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2月
在饮食文化中,有一道食物的历史渊源颇受关注,它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饺子。这种以面为皮、包裹各类馅料的食物,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地区重要的传统食品。它不仅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佳肴,更在文化传承和节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传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创制了饺子作为膳。他将面皮包入如胡椒等祛寒材,后来演化出了被称为“祛寒娇耳汤”的食品。尽管历史记载显示饺子的历史远不止于此,但考古学家在山东滕州薛国故城发现的春秋晚期墓中的三角形面食,被视为饺子的早期形态。
在历史长河中,饺子经历了多个名称变化,如馄饨、牢丸、粉角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从最初的馄饨发展而来,其形态和馅料逐渐丰富多样。唐代时,饺子更是成为宴席上的重要面点之一。在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中,更是出现了“二十四气馄饨”,即内馅和形状各异的饺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饺子的名称和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宋元时期称其为“角子”或“角儿”,明代时出现了专用的“饺子”名称。在明清时期,饺子的吃法也变得更加多样,有水煮的“水饽饽”,也有蒸食的“扁食”。饺子的馅料也日益丰富,从海参到各种蔬菜,无所不包。
饺子之所以在大年初一成为传统美食,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其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同时人们也将各种吉祥寓意包入馅中,表达对新年的祈愿。比如包入钱币以求财源广进,包入红枣以祈求早生贵子等。因必须在旧年最后一天十二时包完,此时正值“子时”,故食饺子也寓意“更岁交子”。
《随园食单》中记载的颠不棱(经考证为肉饺)及其英文译名“dumpling”的来源也颇具趣味。这表明美食文化在古代已与世界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这部《宴飨万年:饮食文化史探微》通过详细的史料与生动的描绘,深入探索了饺子这一传统美食的起源、演变及其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饺子的名称、形态、吃法以及与节庆文化的紧密联系。
无论是年画中的包饺子场景,还是日常生活中对饺子的喜爱,都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饺子这一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