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唐德宗贞元的冬至,寒气逼人,冬日的严寒已达到顶峰。
在河北邯郸的一处驿站楼上,有位漂泊在外的诗人独居于此。夜深了,他独坐空房,双膝紧抱,只一盏孤灯与他相伴,影子在灯下显得格外孤独。
冬至这一天,本就是充满仪式感的日子。皇帝会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而民间百姓则向祖先表达敬意。
白日里,他已目睹了街上的热闹与欢愉,亲朋好友间互赠美食,互相拜访问候。然而此刻,他却无心外出游览,选择独自留在驿舍之中。
街上的热闹是别人的,他身边空无一人。
每当闪烁,他仿佛能看见远方的亲人久别重逢,互诉思念。若他外出,听到的欢声笑语只会更加刺痛他这颗异乡人的心,看到节日的喜庆场面更会映衬得他孤苦无依。
他选择静守一隅,独自品味孤寂的滋味,任由时间的流逝消磨掉冬至日的伤感。
在这寒冷的节日夜晚,诗人的内心究竟在想些什么?无疑,他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他的脑海中还浮现出一幅温馨的画面——家中的亲人相聚一堂,牵挂着远方的他,谈论着他的行踪。
于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02
这位诗人便是白居易。他用平实的语言将冬至夜晚一个旅居他乡的游子思亲想家的情感表露无遗。
通过“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一句的巧妙转折,白居易并没有直接描述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在深夜对自己的思念。这种写法使得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挚,家人的温暖与诗人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家人围坐一起的具体内容,白居易并未详细描述,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他们可能担忧着白居易的冷暖,回忆着过去的团圆时光,或者已经猜到他在灯前思念着家中亲人。
白居易这一年33岁,刚刚获得不久。他将家人从秦中迁至下邽县居住。虽然环境清幽土地平旷,但还未与家人共度多少时光便开始了这次的河北之游。
驿站是古代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歇息的地方。由此推测,白居易此次远行可能是因为公务。
随着夜幕降临,一盏寒灯映照出昏黄的室内环境。孤寂和失落感袭来时,思念如潮水般涌起。他在榻上枯坐一晚无法入眠。
03
人历来有着浓厚的思乡情结。特别是在佳节时期如冬至这样的时候更加注重团聚和圆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升迁贬谪、游学游宦等人们不得不远离家乡和亲人。
尽管如此他们心中始终挂念着家乡和亲人这就是所谓的乡思之情。
在旅途中逢佳节往往会勾起人们复杂的愁苦和思乡之情尤其浓烈。
每逢节日如中秋、重阳、除夕等游子们会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欢愉之情减少而悲凉之感倍增。
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都表达了游子在佳节时的思乡之情。
冬至节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人对冬至非常重视漂泊在外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尽量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因此在这天许多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旅人内心会变得不平静备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