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写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友自远方来,岂不乐哉?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之矣。”
每当我翻阅《论语》,总会想起百家讲坛上那些智者。其中一位的讲述,虽然看似无害,却总让人觉得有些许遗憾。虽然他已经离开了神坛的舞台,但他的影响却如涟漪般在人们心中久久荡漾。错误的观念一旦传播开来,就如同被风吹散的烟雾,难以迅速消散。
大篆体字迹重现了古人的智慧:子曰:学而时习之,心境之愉悦是理所当然;当好友从远方来访时,如何不让人欣喜呢?人们相互了解时出现的误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必愠怒,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对于其中某位大师的解读为何常常被历史学家所诟病呢?或许正是因为他未能客观地根据古文字的原始含义来解读。相反,他试图用现代简化的理解方式去解释古文,这或许是因为无知或有意误导。真正了解文化,必须从其源头开始,因为文字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文化的根基和图腾的象征。
今日我想着重解析“有友自远方来,岂不乐哉。”这一句的深意。虽然其他两句与现代解释相差不多,但其中微妙之处仍需细细品味。特别是这句“友”字的理解,往往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
在这句话中,“朋”字尤为关键。许多人将其解释为“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人”,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符合古人的原意。在古代,“朋”和“友”是两个独立的词汇,各自有着独特的含义。而那时,一个字就是代表着特定的意义。
实际上,“朋”在这里是指代货币单位。古时人们用贝壳作为交换的媒介,常常将贝壳用绳子串起,五贝为一系,两系合称“朋”,作为货币单位。这也引申出了“朋”的含义——即那些可以一起消费、一起花钱的人。所以这里所说的“朋”,是指那些有钱或者能与我共同消费的人到来,我自然是非常欢迎的。这也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态度。
而“友”字则描绘了两人手心相对、同向招手的情景,这代表着志同道合、可以共事共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