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什么什么有 无什么而什么忆读书

2025-01-2205:16:16生活经验0

谈及阅读,我总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自我识字之初,便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非源于四岁时初读的商务印书馆的启蒙课本,而是七岁那年,我独立翻阅的《三国演义》。

那时,舅父杨子敬先生每晚都会为我们讲述《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我听得如痴如醉,尤其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等故事情节,令人回味无穷。每次他只讲半个小时便因公务中断。我只得怀揣着对故事后续的无限好奇,在母亲的催促下不舍地。

之后,我决定勇气,捧起一本《三国演义》开始自读。虽然初时读得断断续续,字音也有所偏差,如将“凯”读作“岂”,将“诸”读作“者”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竟越读越懂。

记得首次读到关羽的离世,我为之流泪。再读至诸葛亮的谢幕,我又一次泪目。直至我已忘却何时将全书读完。

与此我还沉浸在母亲针线笸箩里的《聊斋志异》。这些短篇故事可随时翻阅,且为文言文体,对我的作文课帮助甚大。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写下“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评语。尽管我那时未曾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但我的作文却以文言写成。

《精忠说岳》并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我自幼便对岳飞怀有崇高的敬意。我也十分偏爱古典诗词,能够从头背到尾的诗词中,《满江红》和李易安的《声声慢》最为引人入胜。

至我十一岁时返回故乡福州,我在祖父的书桌上发现了《茶花女遗事》,这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我十二三岁那年,我开始阅读《红楼梦》。起初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并不感兴趣。直到中年后再度翻阅,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从我这一生所读的众多中外文艺作品中,我收获了无尽的快乐与人生哲理。从读书中我还学会了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些都是课堂教育所不能给予的。

自一九八六年访日归国后,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已成往事,“读万卷书”则成为我唯一的消遣方式。我每天都能从各类书刊中获取新知、结识新友。读书多了,我也学会了挑选和比较。如我会选择精彩的《西游记》而舍弃烦琐的《封神榜》,会阅读人物生动的《水浒传》而避开枯燥无味的《荡寇志》等。

对于现代文艺作品,那些辞藻华丽却内容空洞的作品我一读即忘。然而那些充满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篇章却能深深打动我。

通过不断的阅读我也体会到了一个道理:物比则显其优劣,人比则显其高下,书比亦然。一比较便会发现其中不同之处。

在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时,有儿童刊物邀请我为儿童写几句关于读书的建议。我仅以九个字回应: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今日话题:

您近期是否有阅读过特别喜欢的书籍?是什么书呢?

欢迎与我们分享您的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