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界,作家Celia Finkelstein在她的作品《爱在边缘时》中深度分享了她自己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个人经历。
我们时常听到或看到身边的人展现出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和情绪波动,如:
- 经常担心被家人、朋友及亲密伴侣遗弃,这种担忧可能导致其采取冲动甚至极端的行为。
- 对人际关系有着理想化的幻想,时而将某人视为最重要的人,时而又对其充满敌意。
- 内心深处常常感到迷茫,无法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 持续感受到一种无法摆脱的空虚感。
这些表现可以被视为对BPD的感性认知。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些行为或感受可能与BPD有关,但并不意味着表现出这些特征的人就一定患有BPD。
人格障碍,顾名思义,是一种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它与“正常”的社会文化预期存在明显的偏差。其中,BPD作为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BPD患者有着几种典型的核心表现。他们在情绪上极度敏感,即便是小事也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对于周围人的情绪和内心活动有着高度的敏感度,仿佛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这种与他人之间边界感的缺失,往往使他们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牵连,从而倍感痛苦。
这种“边界模糊”的体验在Celia Finkelstein的笔下被描述为“仿佛没有皮肤的存在状态”,感受到自己在世间游走,。BPD患者的情绪不稳定不仅表现在敏感和剧烈上,还体现在情绪变化的频率上。他们的情绪反应很少能持续几天,往往只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
BPD患者常常在情绪上失去掌控力,既无法抵挡情绪的到来,也无法控制和调节其强度。他们可能会因剧烈的情绪反应而感到愧疚和羞耻。面对这样的情绪失控,他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在行为上,BPD患者可能表现出冲动性,如豪赌、乱花钱、暴饮暴食、滥用物质或进行不安全的等。他们也可能通过自我伤害来应对心理与情绪的痛苦,如切割或烧灼,甚至产生的念头。
这种种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他们应对心理痛苦的手段。有时,他们试图通过身体上的痛苦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有时,他们试图通过自毁行为来洗刷内心的恶感。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常常对“被抛弃”有着深深的恐惧,而这种恐惧驱使他们做出疯狂的举动。
与BPD患者相处的人常常感到他们在情感上的极端转变:时而被极端理想化,时而被极端妖魔化。这种“爱恨交织”的关系模式使得他们的亲密关系难以维系,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心理与情绪上的痛苦。
BPD患者在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上的不稳定性与他们内在缺乏一个稳定、连贯的自我认知有关。这种认知扭曲被认为是导致各种问题的核心因素。由于缺乏稳定的自我认知,他们常常根据外界环境和他人反应调整自己的个性特征、性取向、人生目标与价值观等。
他们的内心存在着一个非黑即白的心理结构与认知模式。这意味着他们在不断改变“自我形象”的过程中,可能塑造出一个自相矛盾的、令他们自己也感到困惑的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认知的不稳定与矛盾感导致他们在情绪上起伏不定和行为上的冲动鲁莽。
BPD患者常常感受到内心持久的空虚感:“我究竟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我究竟是谁?”这些问题困扰着他们。他们的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也影响了他们对他人看法的与矛盾,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上的“爱恨交织”。
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及其身边的人来说,了解这一障碍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早期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若你或你身边的人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那些与BPD患者亲近的人来说,了解如何与他们建立健康的边界、有效沟通以及提供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记住,这些症状只是BPD的表现之一,而不是他们本身。通过专业的治疗和支持,许多BPD患者都能够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今日互动:你是否有机会遇到过具有边缘型特质的人?阅读本文后,如果你对这类人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或者有任何感想,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