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地处河南省南阳市的东南部,文化底蕴丰厚。在这里,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方言体系。因地理位置相近,唐河县的某些方言与邻近的南阳、泌阳、新野、社旗等县也有相似之处。
在古代,由于缺乏精确的计时工具,先民们会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和日常活动来估计时间,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时间称谓。随着20世纪70年代钟表的普及,这些古老的时间称谓逐渐被年轻一代遗忘。
现在,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唐河县一带方言中的时间称谓。这些称谓按照现行的24小时制顺序排列,主要以春、秋季的时间为准,因为冬夏时差较大。
夜晚的24点前后,唐河人称为“半夜”。具体又分为前半夜和后半夜。例如,“我这一段不知咋了,老失眠,有时候到半夜还睡不着。”
夜晚2到次日凌晨1点,唐河人称之为“三更天”。而在傍晚到清晨的这段时间里,民间常以鼓声报时,因此也有“五更”、“五鼓”或“五夜”的说法。
清晨至5点,被称为“五更鼓儿”。人们常在这个时间开始一天的劳作,如“三哥,刚才队长交待了,叫咱们明早五更鼓儿就起床,早点吃饭,到城里拉硝土。”
唐河方言中还有许多独特的时间称谓,如“叉鸡叫”、“鸡子叫”、“乌乌里”、“清早起”等,每个称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故事。
例如,“叉鸡叫”指的是清晨4点左右,而“鸡子叫”则意味着天快亮了。这些称谓与公鸡的、自然光线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
再如,“老爷儿多高了”指上午点的时候,“太阳多高了”与“日上三竿”的时间相差无几。这样的称谓体现了唐河对太阳的敬畏和依赖。
除了以上提到的时间称谓,唐河方言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时间表达方式,如“阵晚儿”、“夜儿”、“夜前半儿”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唐河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