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书法盛事——兰亭雅集
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一众42人,于春日里集结于兰亭,以流觞曲水的形式进行雅集。他们欢聚一堂,把酒言欢,共同吟咏,气氛和乐。酒酣耳热之际,众人打算将各自的诗作集结成册,便推举王羲之来撰写序言。
右军先生王羲之欣然提笔,笔走龙蛇,字里行间流露出高妙的神韵。他的文墨,为后人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书法和散文名篇。除了王羲之的序言,当日还有存世的与会诸人所作的“兰亭诗”41首以及孙绰的序文1篇。这些诗文,都体现了与王羲之相似的思想和情感。
一、兰亭诗与儒道思想的呼应。王羲之作为儒道杂糅的代表,其思想在41首兰亭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中多次提及儒家思想,如“咏彼舞雩,异世同流”,同时也涉及道家思想,如“万殊混一象”。这些诗作与《兰亭序》在思想和内容上高度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兰亭序》的真实性。
二、自然景物的共鸣。通过对比《兰亭序》中的词句与众多诗作,可以发现它们在描述同一雅集、同一场景、同一季节时,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是描绘暮春之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还是清流激湍、流觞曲水、惠风和畅,都展现了当时士大夫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
20世纪70年代,关于《兰亭序》真伪的争论不断。通过与王羲之本人所作的“兰亭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与序言在儒道思想和文义上的高度契合,这为《兰亭序》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三、王羲之的个性与书风。王羲之以“清贵”、“骨鲠”的个性著称,这种个性正是他书风突变的内因。他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虽姿媚有余而古朴不足,但在当时并不被重视,却在后世影响了无数书法家。历史上的“书圣”之称,逐渐由皇象、胡昭等转移至王羲之,可见其书法成就之高。
四、艺术的作用。历史和艺术的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王羲之以其个人特质和卓越的书法造诣,成为了书法领域的,推动了书法艺术的质变。他的自信、“清贵”以及独特的书法风格,都为后世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