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深深被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彭才华的《斑斓》习作教学课所启发。彭老师的素材意识、课堂理念、才情等,都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课内与课外的交融
在彭老师的课堂上,课内与课外的学习内容相互勾连。他以一幅《咏鹅》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领悟颜色的展现,再通过二次创作,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他还用《西游补》中的25种颜色阐释了颜色的多样性,并以萧红的《火烧云》为例,教学生如何描绘“状物颜色词”,并鼓励学生创造新词,如“葡萄紫”、“雪白”、“炊烟色”等。这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描绘颜色,还让他们明白了颜色变化的魅力。彭老师还通过分析杜甫的诗句、运用诗文的整合、重构与运用,使这一课的内涵更加丰富,为课内与课外的桥梁搭建了坚实的基石。
技巧与自主的平衡
《斑斓》一课教学结构严谨,彭老师不仅重视习作技巧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他让学生掌握让色彩“现”出来、“多”起来、“活”出来的技巧,如对比、动化、渐变等。对于写作技巧的教授,彭老师认为,虽然有人主张让学生自由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局部的知识要素缺失是影响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是必要的。这也正是好的写作技巧与文学创作并不相悖的体现。
情感与思考的碰撞
在彭老师的课堂上,不仅传授了写作技巧,更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他引导学生理解德尼·狄德罗的名言:“素描给人和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虽然这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传递的理念是:语文课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用知识去思考。这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能培养情感和思考能力。
趣味性及移情的教学艺术
尽管彭老师的课堂在儿童趣味和课堂氛围上稍显不足,但他对写作技巧的分格训练确实帮助学生实现了从不会到会的转变。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的情感投入,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参与度。习作课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说到写,还要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创造,善于移情则能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成就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