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际,饺子已成为中庭团圆共聚的重要符号,历经数千年流传于整个华夏大地。每一年的年三十夜晚,餐桌之上饺子不可或缺。尤其是北方的严冬,包制和食用饺子已然成为众多家庭欢度除夕的盛大仪式。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象征着人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为了过一个闹闹的春节,农民在进入农历腊月时就开始忙年了。自腊八粥的制作到腊月二十三小年的庆贺,大家已步入倒计时般期待新年的到来。张灯结彩、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共度佳节。而当夜幕降临,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到来时,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则成为最为重要的活动。
据文献记载,春节期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代已初现端倪。而到了清代,这一习俗更是广泛流传开来,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这一习俗与古代的计时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人们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是每天的开始,也即现在的半夜二十三点至一点之间。每年年底的年三十夜,新旧岁交替之际,人们为了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便在这一时刻吃起了饺子。饺子与“交子”谐音,寓意着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际的喜庆团圆。
在人心中,家庭情感被看得至关重要。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花悄然飘落,屋内则灯火通明、暖意融融。锅中的饺子热气腾腾,将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融入那薄薄的饺子皮中。饺子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弯月形、元宝形等,每一种形状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馅料更是琳琅满目,从传统的白菜、猪肉、韭菜到现代的海鲜、冰淇淋等口味,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创意。
关于饺子的习俗和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如除夕夜的饺子要在子时前包好待到半夜煮食,寓意着“更岁交子”。在山东等地煮饺子时还要故意煮破几个却不能说破、碎、烂等不吉利的词语而要说“涨”或“挣”。这些都象征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对幸福的追求。
更为动人的传说则是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太守任上辞官回乡后为治疗百姓冻伤而发明的“驱寒娇耳汤”。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过年时都会煮上一顿饺子以示纪念并逐渐形成了这一传统习俗。如今无论饺子形态如何变化无论馅料如何丰富其背后所蕴含的亲情、团圆和吉祥的寓意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