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渡玉门关 玉门关在甘肃的什么位置

2025-01-2303:11:06百科知识0

敦煌之韵,关隘的诗篇——玉门关与阳关的千年回响。

古诗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绘了位于敦煌以西的玉门关与阳关的壮丽景象。这两处历史重地,见证了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的辉煌。他设立的四郡中,敦煌郡是西端的要地;而玉门关和阳关,便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途。

在玉门关与阳关附近,汉长城宛如巨龙般蜿蜒于戈壁荒野之中。敦煌境内的长城建筑形式独特,现存各类单体建筑98座,墙体61段,总长度达182.7公里。由于地处干旱少雨、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部分长城与烽燧在岁月流转与风雨流沙中仍屹立不倒。

敦煌的魅力不止于莫高窟

在的文化公园特别策划《江山壮丽——我说长城》中,我金俊音作为一名“敦煌文化传播者”,愿与大家分享敦煌的汉长城故事。小时候,我常与莫高窟的大佛和壁画为伴,那些壁画故事总是让我心驰神往。

“列四郡,据两关”,这里的“两关”即指玉门关和阳关。这两座关隘的历史渊源与汉长城紧密相连。

名扬天下的“两关”与长城的千古情缘

汉代时期,随着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服及河西地区的收复,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得以设立。而玉门关和阳关则作为重要的边防要塞,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汉长城作为当时庞大的防御体系,其修筑材料就地取材,以红柳、芦苇等植物为地基,再辅以土、砂、砾石等材料层层夯筑而成。如今,在玉门关西侧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汉长城遗址。

筑城守边,烽火连天

在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我们可以看到以红柳、芦苇等植物枝条为地基的汉长城。这些长城沿线的烽火台曾是戍卒们守卫边疆的地方,他们白天煨烟、夜晚举火,以戒。

玉门关一带的“积薪”是当地芦苇以横纵交错的方式堆积而成,这种独特的建筑方式使得现存的“积薪”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堪称全国之最。它们生动地记录了戍边将士们的日常生活。

春风不度玉门关,豪情与思念交织

除了“积薪”,玉门关一带的汉简也记录了戍边吏卒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修城筑塞、候望烽火、开渠拓荒、屯垦田作。在他们的书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豪情与思念。

时光荏苒,“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汉长城见证了古人的生活,“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道出了当时人们对故乡的无尽思念。而对我来说,长城不仅寄托着风尘仆仆的乡愁,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讲述人:金俊音

专家解读:汉代玉门关的发现与历史价值

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先生表示:“玉门关和阳关是汉代重要的边防要塞,通过它们可以抵达河西走廊的各地。而汉长城的建筑形式独特,即使在今天仍让人感到震撼。”

他进一步解释道:“在戈壁上建长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地没有黏性的土,所以人们选择使用芦苇和砂土相结合的方式建筑。这样的建筑方式不仅使得长城坚固耐用,而且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