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起始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景象——“春江潮水连海平”,犹如春天江潮汹涌,与大海相连成一片,象征着生命的涌动与宇宙的浩瀚无垠。
在这初始的春天,江海归位到原始的混沌状态,仿佛盘古开天辟地,老子所言的“有生于无”的境地。此情此景,颇具《千字文》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气势。
这种磅礴的气势,由中唐诗人张若虚在月夜中凭海望月,深情吟咏而出。在吐纳之间,不仅寄托了几百年的魏晋名士的风采,还融入了自己作为士大夫的怀乡之情。
这简短的七个字中,“连”与“平”两个词汇,揭示了江海与宇宙的紧密联系。这两字将江海的壮阔景象融入了宇宙的洪荒大流中,展现了相互依存与和谐共存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中,万物平等相生,互为依存即为“连”,无差别共存即为“平”。江与海合为一体,既有奔流,又有海的浩渺,形成了既非江也非海,却又包含江海元素的独特景象。这体现了《道德经》中所说的“矛盾对立又统一”的智慧。
张若虚能有如此领悟,表明他已积累了相当的人生阅历,绝非那些年少轻狂、不懂愁滋味却强说愁的少年。
张若虚生活在唐朝的强盛时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这一时期继承了“贞观之治”的盛世风华。作为中唐诗人,他在《新唐书》中被列为“吴中四士”之一,与贺知章、张旭等人并称。他的故乡江苏地处沿海地区,这也为他观察海洋、描绘海景提供了便利。
尽管整篇诗36句中仅有三句提及海洋,但其对“江”的描写却十分丰富。这体现了农耕文明背景下人们对江河的依赖与关注。在这片广袤的内陆土地上,人们以农为本,依靠江河水域进行灌溉。
张若虚看海的心境与古希腊诗人荷马截然不同。一个映照着内心的宁静与无为;一个则充满着冒险与奇遇的精神。他们的乡恋情感也各有特色。
张若虚的乡恋情感表现为望月思乡的公共精神。他的情感表达与其他文人如李白、王安石、杜甫等人的思乡之情如出一辙。这种乡恋情感是一种文化情结、意识形态,是感性的体现。
相比之下,荷马的乡恋则更倾向于个人英雄。他通过个人奋斗和冒险经历来表达思乡之情。这种思乡情感是一种付诸实践、改造和履行的具体行为。
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以月为媒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月在这首诗中象征着故乡,是众多士大夫的乡恋所在。它不仅是自然生命的起点,也是道德的起点。
通过这种推此及彼的比喻手法,张若虚将自然的情感与社会的暗合起来。文官们的集体感情是一致的。即便他们身处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只要抬头看到明月就能激发出相同的意识形态。
这种文化共性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后,制度下没有其他教育资源可供选择。此后诸子百家的盛况再未在王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