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汉字的身影,其中不乏直接从日语中引用的名字和词汇,如东京、京都、大阪以及菅义伟等。尽管我们拿走了这些汉字,对于它们的读法却未必十分清晰。这是因为,在日语中汉字的读法与汉语存在较大差异。
简而言之,日语汉字的发音有两种形式:音读与训读。音读即依据汉字原本的发音而来,它是这样得来的:当初汉字传入日本时,日本人所听到的人的发音方式被记录下来并沿用至今。虽然这种发音与古代汉字的音相似,但与现代汉语的发音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山”在日语中读作“さん”(san),“天”则读作“てん”(ten)。但有些字的发音存在差异,如“乐”字在汉语中是多音字,对应到日语中则有两个读音:gaku(がく)与raku(らく),这两个读音与汉语差异较大,且还多了个音节ku。
除了上述音读方式外,日语汉字还有一种独特的读法叫做训读。这种方式主要依赖日本的语言去对应汉字,实际上是一种翻译。例如,“山”在日语中用本语言称作“yama(やま)”,但书写时仍使用汉字“山”,读作“やま”。可以理解为这是日本人对汉字的一种特殊“翻译”。再如,“道”字的音读是doo(どう),与现代汉语读音相近;而训读则是miti(みち),这是日本人固有的读音。
训读主要出现在单个事物或动词上。以“走る”这个词为例,它的意思是“跑”,读作“haxiru(はしる)”,这里的“る”是日语动词常见的尾巴,它显示了词的属性为动词。即使不加上这个尾巴,其读音也不会改变。训读的实质是借用汉字表意,但日本人仍可以自由改变字词以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比如把“走”改为“跑る”,读音依然不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些没有固有语言对应的汉字表达,或是由汉字造出的新词汇,它们通常只有音读而没有训读。以我们所熟知的东京为例,其日语读音为tokyo,即“东”和“京”两个字的音读结合。而大阪则不同,它读作oosaka,属于训读。至于日本首相菅义伟的名字,其日语读法则为suosihide(すがよしひで),明显采用了训读方式。
了解日语汉字的两种主要读法——音读和训读,对于掌握日语发音及理解日本文化大有裨益。通过对这些汉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同时也有助于探究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