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细节的严谨呈现
1. 准备作业环境
在进行墙筋绑扎前,于两侧分别构建两排稳固的脚手架,每步高度设为1.5米。确保脚手架上满铺脚手板,以便为操作人员提供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
2. 墙体钢筋的精准绑扎
竖向钢筋绑扎后进行水平钢筋的绑扎。在绑扎本层钢筋时,需将上层钢筋伸出至上层地面,其伸出高度不得小于钢筋搭接长度。墙体竖向钢筋距离柱边保持50mm,而水平筋距离地面50mm的位置作为第一根的起始点。当柱箍筋与墙体水平筋处于同一平面时,应首先确保墙体水平筋的位置准确,暗柱箍筋可适当上移10mm。采用22火烧丝进行绑扎,形成“8”字扣,绑扎丝头需朝内放置。
3. 机电预埋的细致处理
在工程结构中需预埋各类机电预埋管和线盒。为防止位置偏移,利用4根附加钢筋将预埋管和线盒箍紧,再与主筋牢固绑扎。限位筋需线盒,使用粗铁丝与主筋绑扎,电焊点焊被禁止。
4. 钢筋位置的精确控制
为保证墙体钢筋的横平竖直、网眼尺寸及保护层厚度,内部需设置梯形筋进行控制。在上层板面离立筋口200mm处设置水平定位梯子筋,此梯子筋可循环使用。其加工使用专用模具,经工长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模具由技术组负责定期检测与维修。梯子筋的布置需每道墙至少三根,在模板上口处布置水平梯子筋,要求比所顶断面小2mm,确保预留搭接筋的位置精确。采用20绑丝进行固定。
5. 保护层的有效实施
对于墙体钢筋的保护层控制,地下室外墙与地下室内墙采用特定形状的支撑棍配合塑料卡圈进行控制;而地下室外墙外侧与框架柱则采用不同规格的塑料卡圈垫块进行间距控制。
6. 钢筋绑扎的标准要求
在绑扎墙体钢筋时,必须确保水平筋与竖筋均拉通线与吊垂线,做到横平竖直,保证钢筋的准确位置。
7. 拉筋的合理布置
针对拉筋的位置进行科学布置。
8. 洞口处理的加强措施
墙体洞口每侧需加筋,其面积应不少于被截断钢筋的一半,并增设“U”形开口钢筋以增强结构稳定性。
9. 钢筋的保护措施实施
浇筑墙体混凝土前,用塑料布包裹甩出楼面的钢筋。待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取下塑料布并统一处理。
10. 结构变化的应对策略
当墙体厚度发生变化时,竖向钢筋的处理必须严格遵循设计要求。
11. 暗柱的连续性处理
墙上暗柱需上下连续。当上层墙体新增暗柱时,其纵向钢筋需向下延伸一个层高。
12. 绑扎要求的细化标准
墙体的钢筋绑扎需满足“53原则”,即多个关于箍筋与纵筋距离地面的具体要求,确保结构的稳固性。
13. 拉筋预留的设置
在需要砌筑填充墙的位置,预先预留特定规格的贴模筋,用于后续焊接拉筋之用。
14. 二次浇筑的准备
所有结构墙上有二次浇筑混凝土的结构,均需按设计要求预留钢筋,以便后续施工时进行剔出整理。
15. 柱接头的技术处理
框架柱接头采用滚压直螺纹连接方式。每根钢筋的接头需相互错开,同截面的接头率不得超过50%。
16. 主筋连接的顺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