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意思是什么 权威的定义

2025-01-2306:37:03综合资讯0

思考与领悟

在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框架中,学校教育的知识体系显得尤为稳固,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学生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案,以达成既定的、可测的目标。当这种稳固性受到挑战时,教师在新颖的学习环境中将如何定位自身角色?阅读此文,或许能为您提供新的启示。

———————————————————————

对于教师特别是初任教师而言,权威与控制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团体、班级乃至社会中,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点在本世纪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所采取的控制观念往往侧重于外部干预,即从外部力量的角度来界定控制。如果从自我或内在的角度来看待控制,其含义便需要重新定义。现代思想中,控制常常被看作是外部的强制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加尔文人性观的认同、对17世纪自然的不信任以及对现代科学带来的人类中心观的过度依赖。

另一种控制观念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观念能在自理论、模糊数学、过程宇宙学等多个领域中找到共鸣。这些观点共同认为,权威是情境参数内在的产物,而非外在强加的。控制来源于情境参数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自动或自我控制。但目前,对于这种控制的研究尚不深入,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往往不自觉地、无批判地采用机械式的控制方式。

在我看来,“平等中的首席”这一概念更好地诠释了后现代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角色并非被抛弃,而是需要重新构建。他们应从学生情境的外部转变为与这一情境共存的部分。在这样的框架下,权威融入了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观的问题不再脱离实际,而是与学生、教师以及地方性规范与传统紧密相连的地方性决策。

显然,这种情境性框架对教师的要求远超机械式的角定。在机械式的框架中,教师更多是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而在情境性框架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部的者。

建立这样一个情境框架的关键是社区的构建。这有助于形成一个“迷人的想象王国”,其中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每个人都拥有被理解的。这种基于对话的社区环境,促使方法、程序和价值从生活经验中自然形成。

虽然这种以内生权威和控制为核心的观念在初听时可能令人感到非同寻常,甚至有些荒谬。但在生成性地运用后现代的弹性和多重焦点时,这种共同发展权威与控制的观念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的旁观者理论中,知识被视为外在于我们,需要通过某些方法去发现。逻辑和分析的方式主导了我们的认识论与教育学。这种框架下的教育方式忽略了知识的建构性。今天的教师仍习惯于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些要求的理论基础是学生与知识间的旁观关系。

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这一观点。罗蒂和图尔明对哲学上的旁观者传统提出了批评,心理学中的行为也似乎走到了尽头。课程领域已经开始探讨建构和反思的概念。正如布鲁纳所指出的,除了逻辑的、分析的思维方式,还有隐喻的、描叙的、诠释的思维方式。后者更注重对话和意义的构建。

对于激发对话而言,隐喻比逻辑更为有效。隐喻具有生产性,能帮助我们看到未曾注意到的内容;而逻辑则更多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已看到的内容。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我们需要更多地运用隐喻和描叙的方式。

通过隐喻和逻辑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使生活变得充满活力、被体验和被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将这种相互作用引入课程建构中,以帮助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与文本对话并探讨各种可能性。

一个好的故事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激发读者的参与和对话。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描叙的方式讲解课程,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与文本对话并探讨各种可能性。

正如塞利在赫尔墨斯故事中所展示的那样——对于上帝和人类而言,赫尔墨斯既是传信人又是骗子、阐述人又是——教育中的教师角色也是如此丰富和。

(节选自《后现代课程观》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