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作的意思 杰作和佳作的区别

2025-01-2307:16:50综合资讯0

质朴,与巧妙相对立,然而巧妙与质朴并非截然对立。《老子》第四十五章中所述:“

“最直若曲,至巧似拙,最善的言辞或许笨拙。”

王弼在注释《老子》时阐释道:“随遇而安,直并非一成不变,故显得曲折。大巧之人依自然之理而成器物……因此看似拙朴。”

质朴的天然性,是原始艺术中普遍存在的特质。在书法艺术的演进历程中,质朴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时代。甲骨上的刻字,古朴可爱,透出简古的气息。同样,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显得拙朴而有趣。秦汉时期的民间书法,如秦诏版竹木简书法,虽规整不足,却流露出自然的拙趣。

谈及书法史,南朝宋虞的《论书表》中提及“古时的质朴与今时的妍丽”,其中的“质”字,间接地揭示了拙朴之美的价值。到了唐代,虞世南的《书旨述》首次提及“巧拙相辅”。

散氏盘铭文的质朴、实在、厚实与线条的劲道,展现出一种自然斑驳、天成的美感。

明末清初的傅山提出了“四宁四毋”的原则,其中首推“宁拙勿巧”,这为清代“崇尚质朴”的风气开启了先河。部分清代书家及康有为等人倡导的碑学,也起到了先导作用。在清代,崇尚碑派书法的“拙朴”成了评价标准。

翁方纲在《化度胜醴泉论》中提出:“拙胜于巧,内敛胜于外扬,朴实胜于华丽。”这一观点在书法理论批评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

对于拙朴之美的赞誉,在书法理论批评中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批评家们发现了汉碑的古拙之美,评价了锺繇、北碑中的拙中之美、朴中之趣。这种理论评价,又反过来推动了清代的“崇尚质朴”的书风。

金农、伊秉绶、刘墉等清代书家是拙朴的代表,尽管他们未能超越汉碑、北碑的拙朴之风。汉碑、北碑两个时代的拙朴之风表现得最为充分、典型。

从哲学层面看,巧与拙相互共生,这在书法艺术中同样适用。如著名的汉碑《张迁碑》,其拙中蕴含巧的元素。有书家评论《张迁碑》为“大巧若拙”,由此可见巧与拙相互补充。曾熙在《吴让之印存跋》中还说:“从拙中寻找巧思,不要单纯依赖巧来表现。”

汉隶《鲜于璜碑》便是一个巧拙相辅的例子。像“州”字齐整却扁阔,“虞”字却又显得狭长。在同一碑中,两极化的对比十分明显。

再看“司”字,虽倾斜却巧妙无比。“宿”字则拙味浓厚,率直无曲致。“雄”字左高右低,结构反差大。“公”“庐”“何”三字笔画繁复,有的紧缩于格中,有的则撑满全格。

“雁”字以拙直的笔法构成正方之形,是典型的拙笔书写。而“乾”字的末笔处理得方而直、硬而拙、短而钝。“书”、“早”二字则截然不同,以巧妙的弧曲波挑为主笔。

《鲜于璜碑》展现了无尽的书法魅力与气象万千的章法。

此碑中的字既似巧若拙,又似拙若巧;长短不齐、曲直不一;大小交错、欹正交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