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民间神话中,文曲星以其独特的地位,频繁地被描绘为从天上投胎至人间的神祇。各类传说里,众多天神下凡的情节中,文曲星的出现尤为常见,仿佛天上繁星中,文曲星特别多。那么,文曲星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经常投胎呢?如此多的文曲星降生,那天上又还剩下多少文曲星呢?文曲星总共有几颗璀璨的星辰呢?
文曲星,乃是掌管文才与功名利禄的星神。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星辰的崇拜,使得众多星辰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神灵身份。关于文曲星是否为北斗七星中的一员,存在两种说法:其一,文曲星即文昌宫(亦称“文昌六星”),具有人格化的文昌帝君;其二,文曲星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笔者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那么,文昌宫又是何方神圣之地?据《史记·天官书》记载,文昌宫由北斗七星的“魁”端前部的六颗星组成,它们分别被赋予了“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的之名。这六颗星与官禄、文才息息相关,因此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古代,文昌宫更是与文才精进、仕途升迁紧密相连。
文曲星与文昌星在掌管文才和官禄的职责上重叠,实质上它们是同一个星神的不同称呼。至于文曲星若确实是北斗七星之一,那“曲”字的含义又该如何解读呢?单单一颗星显然无法构成曲线,而文昌六星的排列形状恰好是一条曲线,这也许就是文曲星最初指代文昌星的缘故,或许是古人误将相邻的北斗星误认为文曲星。
禄星——这一福禄寿三星中的一员,实际上也是指文昌六星(即文曲星)。有人误解禄星专指文昌六星中的第六星“司禄”,然而“司禄”并非仅代表一种,而是六星合起来共同掌管官禄的体现。
在人格化的形象中,文曲星(或称文昌六星、禄星)有着多种身份。例如,他被视为唐代四川道士张仙、晋代梓潼县的道士张亚子与蜀王张育的,亦或是商朝的比干。由于文曲星与文才和官禄的紧密联系,许多才情出众或身居高位的人被喻为文曲星下凡。
“文曲星”原是北斗星中的一颗,古时统称北斗星中的斗魁六星为“文昌”。这六颗星各自拥有如上将、次将等不同的称号。在古代,文昌星被视为大吉之星,与人的贵贱爵赏、寿命长短息息相关。随着的兴起,文昌星与梓潼神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主管天下文运的神祇。
梓潼神的故事源远流长。相传他原本是晋代人士,因故迁至四川梓潼,后来战死并受到当地人的崇拜。在唐朝时期,因皇帝推崇,梓潼神屡次显灵并为高位。而在宋元时期,梓潼神更被道士假托写下的《清河内传》描述为掌管人间禄籍的神祇。
无论是古代学子还是现代人,都有供奉、跪拜文曲星的习俗。在求学、科举考试之时,人们相信供奉文曲星能带来好运。如《儒林外史》所描述的那样,中举的士人被视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更是将武曲星等与之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