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里藏有一字谜,三位同日出行,百花纷纷显身手。其中暗藏的谜底便是“春”字。
随着四季更迭,新的一年如期而至,春天的踪迹已经再度被世人寻得!众人心中皆充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不论是成语、谚语还是诗词之中,春字的魅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春暖花开、阳春三月,春风和煦、春色四溢,“嫩草初芽绿柳旁,春风轻拂拂堤旁。”"无法分辨细叶由谁裁出,二月春风犹如神奇剪刀。”就连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面对春光的降临,也心情大好,吟咏道“阳光下的江山分外美,春风中花草馨香四溢。”在古代的瓷器上,描绘春天的诗篇尤为多见,其中以春为主题的更是数量繁多。
春水潺潺、春池满溢,春草在季节的召唤下生长。春人欢庆春日到来,春鸟欢唱春的赞歌。
今日我们便来探讨“春”字这一部汉字的前世今生。或许你会疑惑,春字的构造中并未包含某种特定元素!若我们追溯“春”字早期的模样,便知其来龙去脉。
"春"字的字形变迁
在甲骨文中,“春”字的形状犹如一幅生动的画面。为红日高照,其上下方各有小草(屮)生长,右侧亦有一株小草。这正应了“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意。当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温柔的春雨滋润着泥土,小草的种子便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天街细雨如酥润,远望草色近却无。”
甲骨文中的“春”由“屮”、“日”、“屮”及“屯”四部分构成。意味着“春”字不仅象征着小草,还有三株小草环绕在太阳周围。它们描绘了太阳的温暖与草木的生长景象。本意是草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蓬展。
金文和小篆的字形同样由这四部分组成,但草的位置与日的位置有所调整。隶书中则出现了多种写法,如将上部写成三“屮”和一“人”,亦或写成“旾”、“萅”,而楷书则固定为“春”。
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春风送暖,万物复苏
中载:“春,推动万物生长的季节。其字由草、屯与日三者组成,草在春天生长。”“春”被用来代表四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