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释义】
“無”的繁体字形式为“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有着多样的写法,例如可以变化为“亡”、“舞”等字形。
在甲骨文中,“无”常常被表示为“亡”,用来象征不存在或缺失。
举一例说明,如甲骨片16925释文“貞旬亡禍”,这里面的“亡”便象征着“无”,意即“卜问下一旬内是否有灾祸”。
“亡”字由甲骨文形象展示,呈现左边类似“L”的形状为角落的标识,右边的“入”字示意着进入这一隐蔽角落。
据《说文解字》所载,“亡”意指逃离,从“入”与“L”的结构形成。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无”也可写作“亡”,并以《诗经》和《论语》中的例句为证。
在《康熙大字典》中记载,“亡”字同“無”,用以说明其在古籍中的通用性。
罗振玉的《集殷虚文字楹帖汇编》以及姬长明的《甲骨文书法举例(卷一)》中,都以“亡”字代替“无”字使用。
在古代,文字资源有限,常以其他字代替表达意思,此现象称为“假借”。如“凤”代指“风”,“又”代指“有”,“或”代指“国”,“女”代指“汝”等。
刘钊与冯克坚合著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中,明确指出“舞”字也可作为“无”的通用字。
金文中,“无”常写作“舞”,形象描绘了人持舞具跳舞的场景。
《说文解字》中为了区分“舞”与“无”,做了特别的字形设计。对于“舞”,加上了表示方向的两只脚;对于“无”,则在字形下加了“亡”。
尽管《说文解字》中提到了一个形似“芜”的字,但这并不影响“无”字的基本含义。
经过长时间的字形演变,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舞”(即“无”),最终演变成了隶书和楷书中的“無”,现今被视为“无”的标准繁体字。
无论是在《张迁碑》还是《多宝塔碑》中,“无”字都以标准繁体形式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无”字形并非仅存在于现代简化字中,自秦汉时期便已存在。
其他古籍如《六书正讹》和《字源》也提供了关于“无”字的深入解释和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