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时代变革
随着教育不断深入革新,语文教材的“统编”时代已经来临,备受瞩目的莫过于名著导读部分的更新。
在名著阅读教学上,我实践了一次新的探索,选择了《昆虫记》作为教学对象。在导读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四次教学尝试,每一次都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自我反思,主要关注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教学程序的优化。
明确教学内容是首要任务。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关键一步。通过前期的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昆虫记》。进入中学后,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好书不厌百回读”的魅力,更要引导他们发现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的阅读深度和广度。为此,我们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为此,我们语文教研员李劲提出了一份指南,包括对书籍的定位、学生的欣赏点、书中内容的真伪判断以及书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我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视角去审视名著和课堂。在教授《昆虫记》时,我布置了寻找法布尔感悟生命的语句的任务。然而我发现,无论是八年级还是九年级的学生,都存在解读困难。这使我意识到,并非学生没有认真读,而是他们的理解深度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要真正读懂法布尔,需要深入探究他写昆虫的角度、他的独特发现以及他的研究方法。当学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自然能够领悟到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我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程序,并开展了第四次《昆虫记》教学。这次我们将课型定为读书报告会,主题依旧是“科学与诗的融合”。整个报告会分为“探索科学”、“寻找诗意”、“感悟情怀”三个环节,都以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阅读成果。
除了以上教学设计,我们还采用了图文转换策略、比较阅读和对话碰撞等方式来辅助教学。图文转换策略鼓励学生整合阅读成果,设计手抄报和读书手帐;比较阅读则将《昆虫记》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版本的《昆虫记》进行比较;而对话碰撞则通过法布尔访谈沙龙等活动,深入挖掘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诗赏文”贯穿始终。我们通过诗意朗诵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紧扣“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这一主题。
经过这一系列的优化和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教学程序更加清晰。从名著读什么到怎么读再到为什么读,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读书方法。此时再回顾学生对法布尔精神的理解和对悲悯情怀的感悟,我们欣喜地发现,他们不仅能够找到名著中的语段,更能将体验融入自己的读书汇报成果中。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由文本解读走向课堂设计,由讲授、引导更多地转向聆听、分享。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为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