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言彰显了君子之德,刚健与厚实并举。
君子,当仿效运行般刚毅坚卓,不懈奋斗;应效法大地广博之胸怀,仁爱包容,载育万物。君子为德才兼备之士,内外兼修,有为有守。
君子之典范,无论权位高低,财势厚薄,皆能保持本心。不媚,不附势利,不因貌丑而嫌弃,不畏强者,不欺弱者。其择善而从,去恶而弃。尊老,长幼有序。
民者安居乐业,官者尽职守责。无论境况如何,君子皆能守住道义。此为君子之准则。
君子者,学问高深,修养极佳。其名可指道德学问极高之人之统称。
《大学》中提及“君子”,此“君子”指君王之位。还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之句,皆显现先秦时期对君子的界定,含“君主”之意。
《论语》论及君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宜也。即君子总遵适宜之正道。小人则重利轻义,易走邪路。
孔子曾言九思于君子:视、听、色、貌、言、事、疑、忿皆需审慎思量。此为君子修身之要。
曾参言及君子之乐与费事,提及其一乐源于亲人安好、有可敬畏之君及可爱女;一费则是学问易得而忘却。
后世的儒家对君子有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如四不准则:其一不妄动;其徒语;其苟求;其四不虚行。每一条皆关乎言行举止的合宜与正道。
君子言行必有道。他们说话必有其道理,不会胡言乱语;行动必有其用意,不会轻举妄动。
对于君子而言,言谈需守正道,不说空话、套话。他们应该说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
君子的追求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社会与正义。他们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其中第二乐完全取决于自身——即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这第二种快乐是最可追求的。因为它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正如陶渊明所言:“俯仰无愧于天地。”这是君子的本色。
君子的最大快乐莫过于此——无论天地如何变幻,始终保持内心的坦然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