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如李清照所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亦有人认为应将剩余的勇气去追捕逃敌,而非像楚霸王般轻易放弃。不论赞誉与否,无人能否认项羽的英雄气概,正如李晚芳所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成就其英雄形象的因素,不仅仅是他过去的荣耀成就,更有他即使处于末路仍不愿忍辱偷生的坚定意志。在垓下之战中,项羽被刘邦的数十万大军包围,四面楚歌之声在夜空中回荡。在军帐中,他已意识到大势已去,即将面临的是必死的局面。他并未气馁,而是以悲壮的歌声表达了他的心声:
《垓下歌》的歌词述说了他的豪情与悲情。首句凸显了他非凡的英雄气质和无比的力量,天时不利则使他感叹连乌骓马都难以前行。他的英雄傲气展露无疑,将自我视作无人可敌的英雄,甚至连他也需仰视其伟岸的身姿。然命运无法阻挡的困难前推之下,他不免问出对生命的无计可施的担忧,这表现了他对命运无奈的接受。
最后一句流露出他对虞姬深深的关爱与忧虑。虽然他面对的是生死未卜的境地,但他对虞姬的牵挂却无法释怀。他的歌声中蕴对虞姬的深深爱意。
虞姬听到这悲壮的歌声后,心如刀绞。她为项羽跳起了最后一支剑舞,并和着他的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回应:
《和垓下歌》描绘了当前的局势。汉兵已侵占楚地,四野响彻着楚歌。这预示着楚军的败局已定。后两句则是她对项羽“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回应。她深知项羽的败亡已是无法避免的结局,但她对他的爱意却无法割舍。她明白他若离去,自己也难以独活。
虞姬的诗歌不仅是对项羽的深情告别,更是她对爱情的坚定表达。她的诗歌中流露出的是对项羽纯粹而无私的爱意。她的选择也体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
虞姬的诗歌也寄寓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她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激发项羽再战的斗志,希望他能够突围成功并有机会东山再起。而项羽最终成功突围,但最终却选择了在乌江之畔自刎。这或许是他对虞姬深深的爱意的一种诠释,他或许不愿让虞姬独自面对未来的孤独与寂寞。
《垓下歌》是楚辞体诗歌的典型代表。而虞姬那简洁明快的《和垓下歌》则被宋代王应麟所著的《困学纪闻》记载为我国最早的五言诗之一。
对于许多人而言,项羽与虞姬的故事都深植于心中。《霸王别姬》等作品更是让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尽管项羽常常被看作是一个粗犷的英雄形象,而虞姬则常被描绘为备受宠溺的弱女子,然而他们创作出的诗歌却深深地触动了人心。他们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深深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