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草书释读进阶
第九章 :骨
“骨”字部首的字有二百五十多个,数量上比人身上的骨头还要多。现在,让我来讲解其中几个基本的。
9.1 骨
“骨”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它描述了三段骨头相接的场景,还描绘了关节或者筋的位置。如果把甲骨文的“骨”字隶定,我们会得到“骨”的初文。在战国时期,“骨”字下加了“肉”,去掉了“肉”,只剩下“骨”。而秦简上的“骨”字,已经和现在的写法非常接近了。
“骨”字如何草化呢?这个字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面三面包可以当作“口”只写外框进行草化。中间部分冖头势在草书中往往会简化为折钉势。而下方的“肉”,在草书中我们通常使用飞带势进行草化。把这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就是草书的“骨”字。
9.2 别
这个甲骨文字形,大家应该能识别。它的左边是一把刀,右旁就是“骨”。小篆中,刀放在右旁,从意义上来说,拿刀剔骨,应该就是“剐”字。但后来隶变为了另一个字,就是“别”。我们知道,“别”也是分离、分割、分解的意思。
“别”字的草化过程中,左上的“口”用两点羊角势,下面是一个钩裹势。而右旁是“刀”字的隶变。草书中经常会把一撇化为一点写在外面,这也是一圈半的写法。再简化的写法是只写右半圈,形如狮口。把左右两部分组合起来,就得到了草书的“别”字。
9.3 体
“体”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骨”,右旁是“豊”。这个“豊”和“丰”字很相近,但在金文、甲骨文中,这两个字的写法更为接近。
关于草书的“丰”和“豊”,我们已经有了相应的介绍。现在要注意的是,“骨”作为偏旁的草写方法。通常我们会用节耳化势来代表上面的三面包,而下面的“肉”则用飞带势。把这两部分组合起来,上面是节耳化势,下面是飞带势,就是草书的“骨”字偏旁。
相近和相同
在我们讲过的字中,有些草书字的写法相近,如“丰”和“无”,而有些则是相同,如“骨”和“豊”。相近的字要看清楚上下文的意思来区分。而相同的字,在草书中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是哪一个字。
其他相关内容
如讲到“身”,这是部首的一个关键字。它的草书写法主要是继承了秦隶的简单写法,并进一步草化。而关于“牙”和“身”的草书区别,主要在于实笔和虚笔的写法区别。
再如“躯”,它是由“身”加“区”组成。“区”字在草书中也有其特定的写法。“躬”字的写法也与“身”有关联。
本节要点:
- 部首中,“骨”、“身”、“躯”等字的草写方法。
- 草书中字的相近和相同的问题。
- 复习思考题:包括“牙”和“身”的草书笔势,以及用草书书写特定句子的方法。
复习思考:
- 练习草写“身体力行”等句子。
- 在网上查找不明确的古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