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随着时光荏苒,已步入末伏,今夏三伏天的特殊性不容小觑。恰逢一甲子一轮回的独特时节,早有预示,应提前做好准备。
时间已至8月上旬,根据夏日的炎热节气——三伏天来算,我们已经来到了中伏的尾声。的确,今年中伏,连续20天的“加长版”模式,让不少人倍感时光的流逝。关于三伏天,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每年的三伏天都是40天,其实不然。实际上,三伏天有时为30天,中伏为10天,而今年则属于中伏长达20天的类型。比如,即将到来的末伏便是我们即将告别的标志。
末伏的起始并不简单,它依据“立秋逢庚便入末伏”的规律确定。以今年为例,立秋在8月7日降临,随后的庚日就在8月14日,因此末伏就在这一天开始。这个特殊的日子告诉我们,夏日的热烈已经过去,秋天正悄然走来。
转眼已至8月上旬的尾声,距离末伏的到来仅剩一周的时间。此时此刻,人们是否已待着秋天的到来?
从三伏天的热度变化来看,初伏时炎热初起,中伏则是最热的时候。而到了末伏,虽然气温依然较高,但立秋之后,天气已经开始逐渐转凉。尤其是在早晚,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尽管如此,白天依旧可能会有高温天气。
在古人眼中,末伏是“秋老虎”的象征。“秋老虎”是指立秋之后出现的酷暑天气。而随着末伏的到来,古人也制定了一些与末伏相关的习俗和传统。比如“头伏饺子二伏面”,到了末伏时节则有吃鸡蛋灌饼的习俗。清晨吃一个鸡蛋灌饼不仅能为身体提供营养和热量,还能在微凉的秋意中暖身。
今年末伏的特殊性更是值得我们关注。据专家解读,今年末伏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时间特殊——农历七月末伏
末伏的时间与农历月份紧密相关。有时它会在农历六月到来而有时则在七月到来不同时间所对应的说法与未来天气有着紧密的联系。“六月末伏赶死牛”说明农民需加快农耕活动;“七月末伏慢悠悠”则告诉人们如果末七月到来则预示着未来天气依然炎热不必过于匆忙。今年末农历七月十一正是七月末伏的象征。
二、节气与出伏的关系——处暑出伏前
我们知道末伏与处暑节气在时间上相隔很近而不同年份它们的前后关系也会有所不同。“处暑出伏前必定是荒年”而“处暑出伏后遍地收黄金”这句古老的农谚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线索今年是处暑在出伏之前到来这或许意味着某些地区的收成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也取决于具体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三、秋包伏的现象
“秋包伏”和“伏包秋”是描述立秋与末伏关系两种情况的说法当立秋先于末伏到来便是“秋包伏”的局面此时会有老话说到“秋包伏热死牛”似乎预示着炎热仍然不减而立秋与末伏同一天则是“伏包秋”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带来较为凉爽的秋天。今年是立秋在前末后典型的“秋包伏”年景因此炎热的天气依然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