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路遥传》的阅读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作为一个传记的爱好者,今年我阅读了众多传记作品,从林徽因到梅耶·马斯克,他们都是我心中的先贤大家。不可否认,有些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比如三毛的失爱之痛,林徽因的病痛折磨,张爱玲的情缘坎坷,阮玲玉的误解与背叛,梅耶遭遇的家暴,以及杨绛的丧子之痛和丧偶之悲。这些人都以坚毅和勇气面对人生的逆境,正面交锋困难坎坷,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残酷的现实。他们将困境转化为机遇,成就了流芳百世的千秋大业。
谈到路遥,这位从陕西大山中走出的孩子,前半生或许最大的敌人就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以及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求出路的渴望。他凭借周围人的善意与帮助,从无知和贫困中走出来,最终达到了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人生高度。
路遥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了创作小说中的人物和环境,他深入矿工之间、田间地头、偏远山区体验生活。为了构筑时代背景,他广泛查阅资料,做笔记、剪辑资料,甚至一个大男人翻阅资料到手指头露出毛细血管。他在《人生》成功后并未止步,而是去了乌苏里沙漠反思自己,展望未来。
路遥的创作过程是艰苦的。他需要手写100万字的小说,分三个时期抄写手稿。为了全身心投入创作,他甚至抛家舍业,每天给自己定下4000-5000字的任务。他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常常从中午工作到天亮才完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连一顿热饭都吃不上,只能吃几口干巴巴的馒头片。这样的高强度工作最终导致路遥的身体被透支,罹患肝病。
陕西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学巨匠。或许正是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贫瘠的物质生活以及艰辛的求学求知路途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或许就是对他们人生的最好诠释。
上天对路遥太过残忍了,他的英年早逝给我们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愿路遥在天堂没有病痛,我深表敬意。
在我看来,这样的伟大人物值得被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