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是什么意思 明经在古文中的意思

2025-01-2418:57:07生活经验0

科举制,肇始于隋朝,历唐宋而渐臻完善,至明清则趋于僵化。千百年来,科举制对社会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科举考试内容、规则及方法等均较隋朝更为细致,特别是帖经这一考试方法,与唐朝文学之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唐朝科举与帖经

唐朝初年,科举考试尚未设立帖经。但随着科举科目增多,帖经逐渐成为常科考试方法之一。常科指的是稳定开设的考试科目,而帖经的考试方式则主要是考查士子对儒经或道经的掌握程度。

在《文献通考》中记载,帖经考试主要是在提供的一段中,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要求考生依据上文或下文填满空缺部分。这有点像现代语文考试中的古诗文填空。

在明经科和进士科中,帖经都是重要的考试环节。以明经科为例,高宗时期曾规定明经加试帖经,只有通过帖经考试,才能进行试策。这表明帖经在明经考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士子们进入下一轮考试的敲门砖。

二、帖经与文学的关系

帖经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唐朝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准备帖经考试,士子们需要熟悉和记忆大量的经典中的典故。这些典故既可以增加作品的历史底蕴,又可以增添作品的含蓄美。在科举之外的其他文学创作中,士子们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写出更加有深度的作品。

帖经考试要求士子们不仅要记忆经典,还要理解经典,并将其与现实相联系。这种要求促进了士子们在写作时反映现实,并有所兴寄。这样,文章就能具备立身扬名的宣传作用,以及化人成俗的功能。

以李商隐为例,他在准备科举考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中的典故。在他的古诗创作中,他经常运用这些典故,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含蓄美。又如李华等文人,他们在准备帖经考试时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因此强调文章应通经致用、言之有物。这种重视实用的文学主张对转变当时空疏浮糜的文风有一定影响。

帖经的考试方法还推动了散文的发展。在准备帖经考试的过程中,士子们注重经世致用、重视的观念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渐渐注重在写作时反映现实并有所兴寄这样

三、总结

科举制特别是帖经这一考试方法对唐朝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准备帖经考试,士子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学水平还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