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作为唐代的诗人,以其对五言诗的精湛造诣而自称为“五言长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尤为他的杰作之一。每逢风雪交加的冬夜,这首别具一格的五言诗总能触动人心,尤其那句“风雪夜归人”更是因曾作为剧作名称而广为流传。
此诗后来被选入小学教材,流传之广可见一斑。尽管全诗仅二十字,但其简约的字句巧妙组合成富有深意的句子。从标题到内容,无不引发人们对诗歌背后意义的探寻。特别是“主人”二字在标题中的运用,确实让人颇费思量。按常理,似乎“逢雪宿芙蓉山”已足够清晰明了,而“主人”的加入却增加了许多疑惑。
对于诗中的第二句“天寒白屋贫”,其中的“白屋”与“贫”的诠释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白屋究竟为何物?而“贫”又该如何理解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卿
日暮时分,苍山在朦胧的暮色中若隐若现,更显得悠远无尽。这句诗的理解相对直白,但真正的争议却在于下一句。从标题中知晓夜晚有雪,于是有人认为“白屋”指的是被雪覆盖的房子,“贫”则被解读为“少”的意思。
个人更倾向于将“白屋”理解为用白茅草覆盖的简陋房屋,这是古代贫穷人家所居住的。而“贫”若理解为贫寒,则更能体现诗中的意境。即便房子是白色的,也不妨碍我们想象它在雪覆盖后的景象。
从语义及上下文关系来看,“日暮”使得青山在视觉上显得更为遥远;而“天寒”则突显了白屋的简陋。若没有天寒的衬托,那么“屋贫”的语意关联又从何而来呢?这是其一。
其二,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那座贫寒的白屋却成为了夜归旅人最温暖的避风港。在风雪中偶遇此屋,寻找落脚之地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有了白屋的存在,便有了柴门的背景;有了人的归来,便有了犬吠的声音。那柴门后的犬吠声响起,有人顶着风雪正从浓烈的风雪中归来。但这位归人究竟是诗人自己还是小屋的主人?诗人在屋外还是屋内?这便成了留给后世无尽遐想的空间。
众多读者表示,在读到这首诗时,虽感受到其凄冷与孤寂的基调,却也能体会到其中流露出的那份暖意。不论是即将抵达小屋的夜归人还是站在屋内迎接风雪中归来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温暖。
千百年来,它以朦胧的诗意和无尽的疑义,带给我们恒久的温暖与感动。你又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