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分析,培养其从实际问题中寻找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结合植树情境,利用生活经验和画图策略,学习并掌握间隔现象中的规律。
3.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增强探究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程以学校门前小路植树为背景,引导学生解决“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将学习到在“两端都栽”、“一端不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期间人们排队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排队时的间隔概念。
教师在数学上,这样的空隙被称为“间隔”。
教师进一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与间隔相关的场景,如路灯、路两旁的树等,引出课题——植树问题。
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提出学校想要进行绿化,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成为设计师,并展示设计要求。
学生阅读设计要求后,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如共有几个间隔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画图的方式探索在不同情况下(如两端都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可以栽种多少棵树。
学生展示设计方案,教师梳理并引导学生发现三种方案中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学生大胆猜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列式的方式进行验证。
三、自主练习,巩固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校小道的植树问题。
学生依次回答有关小道植树的不同情况下的问题,如有多少个间隔、如果两端都栽树需要多少棵树苗等。
学生列式并画图,以巩固对棵数与间隔数关系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拓展思维。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讨论学生的收获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植树问题类似的间隔现象,可以如何运用所学的规律进行解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