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和晏几道的关系(要求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2025-02-1723:19:40百科知识0

在文学史的深处,有两代才子均成文学界的翘楚,可谓天赐文脉,且颇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就如那曾赫赫有名的“二晏”——晏殊及其子晏几道。

晏几道是晏殊晚年得子,晏殊在北宋时期便已声名远扬。他年少成名,5岁便能写诗,14岁便中进士,后来更是一路升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的高位。他在47岁时才迎来了他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晏几道自幼被父亲的爱护环绕,亦继承了父亲对文学的深厚感情。年仅7岁便可以写文章,14岁时也成功考取了进士,他的才情不输其父。命运的转折点在晏几道17岁时降临,他的父亲晏殊辞世,享年64岁。

随着晏殊的离世,昔日的光辉岁月已然不再。晏几道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他的好友郑侠因一幅《流民图》,误认为晏几道心存异议,欲将其下狱。尽管宋神宗考虑到晏殊的名望而网开一面,但此事仍给晏几道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他拜访故交韩维却碰了壁,从此这位曾经自在的公子心中多了份沉闷和郁结。他常蹙眉发呆,而与黄庭坚等志同道合的友人则是他情感寄托的主要对象。他们常常一起畅谈时事、吟词唱和于小酒店之中。

据载,晏几道的境遇日渐落魄,为了生活他不得不频繁搬家。他视书籍为珍宝,即便在困顿中也不愿舍弃任何一本书。这从他劝诫妻子的诗中可见一斑:“愿君同此器,珍重至霜毛。”虽是戏言,却也道出了夫妻二人的志趣不同。

身处柳永慢词风行的时代,虽然多数词人以写慢词为时尚之选,但晏几道却依旧坚持写他的小令。他的《小山词》中不乏佳句传诵于世。他的词作明白如话而又不失清婉真挚的情感。他在词中以朴实的文字表达了人生的起伏、哀怨和爱憎。因此他的才情和名望一直傲然立于词坛之上。

黄庭坚将晏几道的一生比作四痴之举。他不愿依傍之门、直抒胸臆、不畏、瘦马瘦但志气犹在;尽管他为人天真、慷慨大方却也因此落得贫困潦倒、家庭困顿;然而他始终不改其傲骨和真诚之心。

尽管晚年生活贫困寂寞但晏几道的傲气仍在。即便蔡京滔天派人请他写词却也未能让他屈服。他只写了《鹧鸪天》两首却无一字提及蔡京让这位宰相气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