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季,我在故乡绍兴的龙华寺景区意外邂逅了描绘精美的“二十四孝”图集。这片土地孕育了鲁迅的文采,我不禁为之感叹。
在鲁迅的心中,孔子及其儒家的孝道理念在《二十四孝》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在鲁迅的著作《朝花夕拾》中,他详细描述了《二十四孝图》给他幼小心灵留下的深刻印记。
鲁迅将这本孝子教科书分为三个层次。
有那些可以效仿的典范。如子路背米、黄香为父温席以及陆绩藏橘为母的温馨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虽然行为值得效仿,但鲁迅对他们也略带微词。
也有一些令人生疑的孝道故事。如“哭竹生笋”和“卧冰求鲤”等。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似乎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令人难以置信。鲁迅对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同时也对其中可能涉及的风险表示担忧。
还有那些让他感到不解甚至产生反感的孝道故事。如“老莱娱亲”的虚伪和“郭巨埋儿”的道。这些故事中的行为,不仅令人质疑其道德底线,更让人对孝道的真正含义产生思考。
《二十四孝图》作为儒家孝道的启蒙读物,给童年时期的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最初对书中的故事充满好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开始对其中一些故事的真实性和道德性产生质疑。
书中所述的孝子们,日后的成就多与相关。如黄香、孟宗和王祥等人的故事,都被后人传颂不衰。这也引起了鲁迅的反思,他认为这种过度强调孝道的行为,已有了沽名钓誉之嫌。这也成为了他对《二十四孝图》产生反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的孝道理念与孔孟的孝道理念有着很大的出入。《二十四孝》中强调的自虐式行孝行为,让他感到难以理解。而将孝道与身体发肤、甚至与后代繁衍相联系的行为,更是让他感到困惑和反感。
儒家学说的后人们,在传承孝道的过程中,逐渐将其推向了极端。这种极端化的行为不仅没有起到启蒙和教育的作用反而让孩子们心生恐惧和厌恶这也大概是他们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