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悼念文化堪称深情厚重的表现方式,尽管这种文化的传承显得不够普及。在我们地方,对于已故老人的哀悼仪式常常涉及烧纸、放鞭炮和给予钱币的悼念礼,也可能伴随花圈的布置。但这些传统的形式背后,或许仍可以加以补充。
个人认为,如果能在这些传统仪式中再增添一幅挽联,那无疑会使整个悼念活动更加完整和富有深意。
那么,挽联究竟该如何撰写呢?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见解。挽联,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作为对联,它自然要遵循平仄和字句对仗的规则。挽联的内容应充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虽然也可以融入逝者的生平事迹,但通常更侧重于简洁地概括和悼念。
我曾经为岳母撰写过挽联,那是一段深情的回忆。岳母离世时,我作为她的女婿,亲自参与了整个过程。她生前对我关怀备至,每次探望都如春风般温暖,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当她临终时,虽无法言语,但眼中的泪水已道尽了所有的情感。
在岳母离世后,我撰写的挽联如下:
似儿郎般亲切,如三月春光,曾照岳母堂上居;
无言唯有泪两行,难舍亲人泣别前!
这里的“堪娱”引自“老莱娱亲”的典故,代表着孝顺与欢娱;而“”则是指死亡,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春晖”与“老泪”的对应,虽有人提议改为“眼泪”,但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仍觉得原配更为贴切和带感。
当那幅挽联悬挂在灵堂之上时,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变得安静而庄重。其他的装饰已然不多,唯有那挽联静静地诉说着对岳母的思念。尽管悼念文化的传承可能尚需加强,但挽联这种形式已然成为了连接生者与逝者情感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