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首篇课文为朱自清先生的《春》。关于教材的编排和课堂教学,我有一些看法。
我认为教材在安排上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将《春》这篇课文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脱节。秋季开学,学生首先学习春季相关的文章,记忆上需要回到春季,这不利于学生将生活与阅读结合起来。对于刚从小学升上初一的学生来说,阅读抒情散文的经验和认知还不够成熟,难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不必过度解读,而应注重诵读。《春》这篇课文有着强烈的诵读性,通过反复吟诵,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二、教学不应过多传授阅读技巧,而应注重审美教学。文章从语句、景物、情感各方面都蕴美,应引导学生品味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和美的景物。三、课堂教学应包含积累、拓展和比较的环节,如积累词语、诗词、名句,拓展文化和阅读,比较语言、情感以及不同题材同类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文学风格。
《春》这篇课文经典且富有生活气息,应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验、阅读审美和情感修养。
附:以下是课文选段及问题。
(课文选段略)
1. (注音或写汉字问题略)
2. (古诗赏春、妙笔绘春问题略)
3. 回答问题:
(1)春花的美在于它的色彩丰富、生机勃勃,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和希望。
(2)春风温暖柔和,就像社会中对人产生积极影响的温暖力量,可以用“如沐春风”这个成语来形容。
(3)我对春天的喜爱源于它的姹紫嫣红、多彩,以及那顽强生命力和给人带来的无限希望。
(4)在我眼中,春天的美在于它的新生、活力和希望。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5)如果我在北方生活,我会这样描写北方的春:春天的北方,虽然少了江南的细腻和温润,但却有着独特的粗犷和豪放。春风吹过,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春天的北方,是新生和希望的季节。
4. 积累运用:
(1)关于春风、春草、春雨、春花的古诗词名句及谚语、格言积累。(略)
(2)关于春天景物描写的佳句积累及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略)
(3)春天的主要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等。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常识积累。(略)
附二:拓展阅读(文章内容略)。
(1)(2)(3)问题答案待补充。
赏析句子:
(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桃花开放的壮观景象,表现出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