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烟火情怀
游历四方,目睹众多风景,然生命中最令人怀念的仍是故乡的缥缈烟气。清晨,伫立于村头,遥望松花江水滔滔而去,近观故乡烟气袅袅升起。对于在都市长大的孩子而言,他们眼中的世界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钢铁丛林遍布,对这缥缈的炊烟并无太多感触。炊烟,那是一种略带呛人的气息,吸入后会引起一阵咳嗽。
昔日农村的灶台,多以柴火为燃料。每当灶火点燃,炊烟便从烟囱中袅袅升起,这就是我们的炊烟。清晨,当炊烟与晨雾交织,新的一天便由此展开;正午时分,饥饿的农民们归家用餐;傍晚,炊烟再次升起,暮色悄然降临。这袅袅炊烟,仿佛是大家心中的默契信号。田间劳作的农民、村头嬉戏的孩子、树下闲谈的老人,一看到那远方的炊烟升起,便不约而同地各自归家。
初冬的炊烟尤为美丽,它时而成丝、成缕、成卷,轻快或迟重,颜色多变。无风时,炊烟升腾,如冻结在冷空气中的白色柱子;风起时,炊烟飘摇,如舞者在空中挥洒自如。
记忆中的六七十年代,故乡的烧柴多来自田间地头的苞米秸秆、高粮秸秆等。每到秋天,生产队会按家庭人口分发苞米秸秆,每家都能堆起一个大柴火垛。而那些无法自给自足的家庭,则会在秋天四处捡拾柴火。有钱的家庭为了煮饺子更快些,会购买北通秋天的柳条子。故乡四周虽无高山,但村民们依然在有限的土地上寻找着生活的资源。
那个时代的农村,每到做饭时间,每家的厨房门都敞开或留有门缝。厨房内母亲的影子在烟气中若隐若现,伴随着锅碗瓢盆的声音和饭菜的香气飘散。一眼望去,还能看到那装满清水的水缸。
柴火燃烧后的灰烬在农村是宝贵的农家肥。它不仅可以疏松土壤,还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炊烟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有炊烟的地方就有生活,若一个村庄消失在视线中而不见炊烟升起,那或许是一个空无一人的村落。
进城后,我们的生活与炊烟渐行渐远。厨房里虽仍有油烟的味道,但与故乡的炊烟截然不同。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是诗意也是乡愁。
如今回到故乡,春、夏、秋三季的炊烟已不多见。只有在寒冷的冬季为了取暖时才能再次见到那缭绕在天空的炊烟。它们如同纱一般轻柔地环绕四周与白云蓝天相拥相吻。故乡的炊烟多是由农作物的残余化身为飘渺的灵魂而存在。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今的农村已经少用柴火了改用电饭煲、电炒勺等现代化设备只有想用火烤的时候才使用苞米。厨房里的烟火已经不再浓烈院内也再没有堆满大半个院子的柴火垛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苞米灰和柔和的淡蓝色烟雾。这淡蓝色的炊烟如同山水画一般静静挂在蓝天下恬静柔和宛如曾经和如今的联系桥梁默默叙述着时间变迁中未曾改变的那份温情回忆一份真挚情感总是那么轻易触动人的心弦我爱着这片土地更爱着这里曾经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