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乃马致远之佳作,为元曲小令之典范,因其独特之艺术魅力与细腻婉约之情致,而被后世誉为“千古秋声第一”。
在文学的瑰宝中,文学作品若要成为“美诗”、“美文”,修辞手法之运用实属不可或缺。尤以我文人墨客所居之“诗的国度”,于创作唐诗、宋词及元曲之时,往往妙用“修辞”,以增文采。
那么,《天净沙·秋思》究竟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呢?让我们先来重温此小令,再探寻答案。
《天净沙·秋思》中描绘了枯藤缠绕着的老树、黄昏时分的乌鸦、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远处的人家、古道西风中的瘦马以及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表面上,此曲仅两句,但细究之,首句实为三组意象组合而成。
这三组意象均由三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构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整首小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两句,而是蕴含了更为复杂的艺术构造。
在我国古诗词歌赋中,常见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人、互文、反复等。在《天净沙·秋思》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不显著。相反,它巧妙地运用了一种较为少见的修辞格——“列锦”。
“列锦”这一修辞手法,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歌谣及《诗经》中已初现端倪。其特点是通过名词的铺排,不借助谓词,直接描绘景色、抒感、烘托氛围。
此手法历史悠久,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语言学家谭永祥方正式将其归类为一个独立的修辞格,后经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之完善,其理论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名词铺排即将多个名词并列使用,通过名词的排列组合来构建画面或表达情感。但这种铺排并非随意堆砌,需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方能产生美感。
如“枯藤老树昏鸦”之句,由三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组成,每个名词均带有丰富的意象,彼此间形成鲜明对比与层次,于读者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此等复句之组合,不仅增加了表达的信息量,更在读者心中引发了度的联想。马致远正是通过精心选择词句的搭配方式,成功展现了小令中的时空与远近变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秋日景象。
除《天净沙·秋思》外,我国古代诗词中尚有许多名句亦运用了此等手法。如温庭筠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及黄庭坚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均巧妙地运用了“列锦”之修辞。
汉语之特性使得古人在写作时偏爱使用“列锦”之创作方式。在白话文运动兴起前,汉语语法并不严格如现代般规范。更为有趣的是,国人在使用汉语时,有时可打破词语的正常次序而读者仍能理解其意。这亦表明汉语之造句方式有时更注重“意合”。
了解并掌握“列锦”这一修辞手法,对于深入理解古汉语诗词作品中的含蓄与丰富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鉴赏古代诗文还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列锦”之运用都将助你一臂之力。
追溯“列锦”之历史,《诗经》中已有其踪迹。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便为此手法之典型代表。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正是凭借“列锦”之成功运用,使其艺术水平达到巅峰,从而赢得后世之赞誉。
通过研究《天净沙·秋思》中之“列锦”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古汉语诗词作品之魅力。愿每一位热爱文化之人,都能从中汲取灵感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