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关于“尿尿”的读音文章成为了热议焦点,再次引发了南北文化差异的讨论。双方在认同“尿”做动词读[niào ]方面一致,但对于“尿”做名词的发音产生了分歧,网友们总结出“南[ suī ],北[niào ]”的差异。
起因是有网友认为“尿尿一直被读错”,并开始普及正确读音。依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尿脬”的读音[ suī pāo ](意为),有人认为“尿”做名词时应该读[suī],因此得出结论“尿尿”的正确读音是[niào suī],而非[niào niào]。反对者则引用同样的字典解释,认为“尿”读[suī]时是方言用法。
从汉字的源流来看,尿字本意即为小便。在甲骨文中,尿字呈现了一个着撒尿的形象;而在篆文中,则改为了从尾从水的会意字。这说明尿字的形成与水和身体有关。
在古代文献中,如《说文解字》等,对于尿字的发音有不同解释。其中多数注音以[niào]为主,但在某些古代文献和方言中,[suī]的发音也时有出现。这表明尿字的读音在不同时期和地域存在差异。
关于“尿尿”的读法,虽然[niào niào]的读法广泛流行,但[niào suī]的读法也在一些方言和曲韵现。这解释了为何在南方很多方言、戏曲诗词中会出现[suī]的读音。
对于知识或文化的认识,不应仅限于生僻字的识别。有些生僻字如“四个龙”、“四个车”等,其存在价值或许仅在特定场合如取名时有所体现。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除非从事相关研究,某些汉字的具体读音和意义可能并无实际意义。
那么对于赣语中的余江话,“尿尿”中的“尿”应该读什么呢?在余江话中,名词“尿”的读音为[sui],并不包括[niào]。余乡可能会说,他们的话中“尿”有读[niào]也有读[xī]的情况,但并无[suī]的读音。
在余江话中,“排小便”并不称为“尿尿”,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屙尿”是余江话中表达的意思。而从音译上来看,“屙”字在普通话中的发音与“窝”相近。这也反映了在余江话中,“尿”作为名词应该读作与普通话拼音[xī]近似的音。
在余江话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即使有些字在普通话中发音为[suī],但在余江话中却有不同的发音规律。例如,当遇到韵母为“灰堆韵”([ei]、[ui]、[uei])的字时,其大部分韵母发音会变为【i】或【ei】。如“谁”、“水”、“岁”等字在余江话中的发音都是【ɕi】,只是声调有所不同。
不同地区、不同方言对于同一词语的发音可能存在差异。这也正是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所在。通过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符号说明:
【 】为余江话的国际音标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