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未知的时刻,你或许会突然出现在那家街角咖啡店的温馨场景中。我会带着微笑,挥手与你打招呼,然后我们坐下来,悠闲地聊着天。
随着我耳中传来熟悉的旋律,我踏入了星巴克的大门,点了一杯焦糖玛奇朵。这一刻的宁静与惬意,仿佛让我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自古以来,国人便引以为荣的茶文化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淡出。咖啡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种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高原、风靡欧洲的“神奇果实”,如今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的一部分。
从千百惠那首《走过咖啡屋》到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再到如今许多高学历人士对咖啡的钟爱,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品牌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地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见证了国人对咖啡的热爱。
其中,星巴克无疑是成功的代表。其与微信的强强联合,推出的礼品卡功能,使得人们能够以别出心裁的方式传递祝福。尽管礼品卡的有效期为三年,但请别赠予二三线城市的亲友,以免他们因周边无门店而无法使用你的心意。
我认为,星巴克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外来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星巴克门店的多少,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繁荣、经济实力以及消费能力。更进一步说,它也象征着文化的多元化和思想的开放性。
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星巴克越多的城市,似乎LGBT也越多。这并非对星巴克的贬低,我本人也非常喜欢星巴克的咖啡。
这些城市的居民大多接受了西方文化,对于爱情、性以及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真实的自我才是最快乐的。他们懂得“如果爱,请深爱;若不爱,别伤害。”
在北京的每一个角落,从街道到餐厅、酒吧、演唱会、商场,都能看到LGBT的身影。北京的“目的地”酒吧更是人气爆棚。
苹果公司的CEO蒂姆·库克公开出柜,荷兰、西班牙、加拿大等二十多个以及38个州承认“婚姻合法”。这些现象表明,星巴克越多的城市,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越高。这些特殊在这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尊重。
——尽管有些地方没有星巴克的存在。
在许多三线城市,消费水平甚至可与北上广深相媲美。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等品牌早已入驻多年。这里的人们对于咖啡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却相对较低。
他们习惯于自己的传统,坚持着自己的观念。他们认为好的媳妇必须生儿子,儿子的任务就是传宗接代。他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曾与一位同事闲聊时听到他谈论自己的“夫妻生活”,他表示已经完成任务,生了一儿一女。父母的期望已经得到满足,他对于与妻子的关系显得淡漠。这种情境让我思考起那些不幸的“同妻”们,她们的辛酸与泪水。
这是一个没有星巴克的城市,他们不需要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仍在坚守着东方的传统与文化。
没有星巴克的地方或许没有Gay的文化痕迹,但在这里我们仍能看到对传统观念的坚守和东方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