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是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体现。在岁月流转之中,它已然演变为的一种文化象征。自古以来,于辞旧迎新之际,人们采用桃木板或纸绘上神祇形象,悬挂于门首,以此祈求福祉、辟邪驱灾。桃符的起源可追溯至桃梗和桃枝,而今凡由桃木所制之物皆可视为桃符。
介绍一位名叫周禾霖的匠人,他来自兰考,现年五十二岁。周家祖辈均以木工为生,其父更是当地知名的木旋手艺人。自幼受父亲影响,周禾霖便对木工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年仅七八岁时,他便能熟练地使用工具制作陀螺和小木盒。因家境所限,周禾霖在年仅十二岁时便辍学,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四处奔波制作桃符以养家糊口。
周禾霖的乐观性格使他在这艰辛的日子里越发坚毅。他在游走四方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桃符的制作技艺,更深入地理解了这门古老手艺的精髓。他发现传统的制作方式效率低下,于是便创新地引入了电动旋转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桃符的制作效率。
周禾霖在雕刻时,无论是葫芦嘴上的精细刻画,还是桃核小篮、桃木剑、桃木茶具以及各种桃木观音瓶的制作,都展现出他精湛的技艺。他还善于在桃符上进行烙花,为作品增添了别样的艺术美感。
多年制作过程中,周禾霖的双手因工作而布满伤痕。其中一次,他的右手两根手指甚至被雕刻刀所伤。谈及自己的桃符制作经历,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尽管如此,他依然热爱这份工作。
周禾霖表示,他非常喜欢在现场制作桃符。每当他在现场制作时,总能吸引众多市民围观,这也在无形中推广了这门古老的手艺。如今,他已申请成为郑州市高新区手工桃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相信他的努力定能得到认可。